(上接第一版)如何使文化优势转化为生产力?新郑市打开了一个又一个通道:承担课题、举办培训、科技卫生文化“三下乡”以及青年志愿者活动等次第展开,学校与地方的双赢之路越走越宽广。新郑人坚信:随着高校这笔“存量资产”的持续盘活,其增量空间必将大大扩展!
与此同时,新郑对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作实施保护性开发,在“黄帝品牌”的主导下,黄帝故里、始祖山的“黄帝文化寻根游”,郑风苑、郑韩故城遗址的“郑韩文化探古游”,欧阳修陵园、白居易故里的“历史名人名胜游”,黄帝古枣园的“枣文化生态游”等被一个个地串了起来,通过整体包装、立体组合、相互辉映、珠联璧合,使千年古城的历史文化顿时凸现出来。
记者从新郑市旅游局获悉:去年,前来新郑拜祖考察的游客人次已达280万之多,重要团组120家。旅游带动相关产业收入5.2亿元。
文化民生 普照和谐之光
新郑市是“全国文化先进县”,也是“全国百强县”,和谐之光分外温馨,而“光源”就是新郑新的发展理念: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还重在文化民生。
炎黄广场地处新郑市中心,无论休闲晨练还是拉弦练嗓,在这里,邻家的小伙或者熟识的阿婆都可能成为“主角”。就是这样一个县级广场,却与北京钟鼓楼文化广场等60个广场齐名,被一并入选为“全国特色文化广场”,被群众亲切地称为“没有大门的剧场”。与之相呼应,市区东部的万人体育场,一流的塑胶跑道迎着朝霞,送走晚霞,每天锻炼者不断;新修的黄帝故里景区广场人来人往川流不息。它们共同构成了新郑人传承古代文明、弘扬现代文化的绝佳载体。
新郑将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内涵紧紧锁定在做大做强公益事业上。至目前,该市共有公益性群众文艺活动场所83个,其中市级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各1个,市区大型文化广场3个、乡镇文化广场3个、乡镇文化活动中心16个、村级标准特色文化大院42个。2002年新郑市图书馆被省文化厅命名为“一级县(市)馆”。
文化软实力提升经济硬实力,经济硬实力又反哺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2003年以来,新郑市文化建设累计投入资金达1.7亿元,吸纳社会资金9000万元,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参与、社会融资”的健康发展机制。
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灵与肉的完美结合才是和谐的最高境界。戊子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将近,相信新郑将带给我们新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