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5版:特别报道
3  4  
PDF 版
城市标准:看GDP还是看生活品质
衡阳私企老板贿选人大代表始末
高校教学评估引发存废之争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打印】  

城市标准:看GDP还是看生活品质

中原网  日期: 2008-02-20  来源: 郑州日报  
  “杭州的人均GDP已经超过6500美元,达到了中等发达城市水平。不过未来5年杭州能否真正跨入发达城市“门槛”,不仅要看人均GDP是否超过10000美元,更要看人民群众是否真正享受到了发达城市的生活品质和质量。”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说。

  记者了解到,杭州这个素有“人间天堂”美誉的城市,2007年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近年来确立了“生活品质之城”的城市品牌,并将打造“生活品质之城”作为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奋斗目标。在当前国内许多城市大搞硬件建设,城市面貌越来越像发达国家的背景下,杭州的举动无疑是来了出反弹琵琶,它给城市建设者和管理者们提出了这样一个疑问:城市的现代化究竟是以GDP为标准还是以老百姓的生活品质为标准?

  

  杭州有了衡量城市现代化的新标准

  

  在2007年杭州市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将“打造覆盖城乡、全民共享的‘生活品质之城’”作为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后,2008年初杭州市对外公布了《2007杭州生活品质评价年度报告》。

  这份报告让住在杭州以外的人开始接触到一个新词——生活品质,同时也让杭州本地人对耳熟能详的“生活品质”一词有了新认识——原来它也可以这么具象,因为随报告同时发布的还有生活品质评价指标体系。

  这份生活品质评价的指标体系让许多人感觉眼前一亮,因为它和以往的任何城市评价指标体系都不一样,给出了一份全新的城市现代化水平衡量标准。

  记者了解到,杭州生活品质评价指标体系共包括经济生活品质、文化生活品质、政治生活品质、社会生活品质、环境生活品质5大维度、20个领域、50项指标。其中每一维度包含4个领域,50项指标中则有客观指标26项,主观指标24项,其中28项属于创新性指标。

  杭州市委秘书长许勤华说:“与以往的城市评价体系相比,生活品质评价体系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其导向从注重以城市建设为本转向以人的生活为本、从注重经济发展指标转向更加注重人文发展指标,是城市评价领域的一大创新。”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共666个大中城市,2000多个县级城市,在做大城市框架、推进城市化方面发展都非常快,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不过许多城市的发展都是建立在粗放的发展模式上,绝大部分城市在拉大框架,城市外形上做了大量文章。我们城市的外观已经非常像发达国家了,城市建筑的高度和豪华程度不亚于发达国家,有些甚至超过了发达国家,但是在塑造城市功能、市民的生活品质方面,我们和发达国家的差距比较大。”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司长陈文玲说。

  在陈文玲看来,杭州建设生活品质之城,走在了全国城市发展的前列,生活品质评价体系的确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以生活品质等人本指标来评判城市成普遍趋势

  

  “如果人均GDP快速增长,而老百姓却没有享受到实际成果,那么说明我们在发展理念、发展思路上存在着缺陷,从而就会形成广大市民对GDP快速增长的不信任。因此从提高市民生活品质的角度来谋划城市发展,让全体市民共创生活品质,共享品质生活,将逐渐成为国内外评价城市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指标。”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杭生说。

  记者了解到,不仅是杭州,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外以生活质量来研究评价城市的社会评价指标体系不断涌现。

  国际上出现了“世界银行的基本生活质量指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人类发展指数”,“世界卫生组织的生命质量指数”等评价指标体系;在国内则有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的“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指数”,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的“中国城市及生活幸福度调查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和国家发改委的“以生活品质为导向的评价体系”等等。

  综合研究这些指标评价体系后可以发现,对城市现代化水平的评价已经不再单纯以GDP为纲。盖了多少大楼,修了几个标致性建筑等城市评判标准已逐渐被“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怎样”这些民生指标所取代。一些专家学者告诉记者,在这些评价指标中,透露出来的是“以人为本”。

  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说;“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最终目的是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因此,既要关注人均GDP的增长,更要关注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提高;既要关注城市的经济发展,更要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状况。”

  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司长陈文玲认为:“目前提高生活品质已经成为国际上城市发展的基本趋势,成为城市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它也理所应当成为我们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成为我们城市的核心价值、城市竞争力的集中表现。”

  国家统计局总统计师李强说:“与过去许多指标体系只关注GDP不同,现在越来越多的政府开始转移重心,不仅仅关注物质文明成果,更把文化文明、民主民生、生态环境作为评价的重点。而关注物质生活以外的内容,正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老百姓的生活品质该如何打造?

  

  在中国社科院学部主席团秘书长何秉孟看来,在现代化进程中,人类经历了四次科技革命。前三次科技革命以工业化程度提升为途径,耗费了大量能源,给人们留下隐患。第四次科技革命利用信息流,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精细化配置,实现了低消耗、低污染,全面推动了第三产业的极大发展,对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有重大意义。因此提高生活品质,是第四次科技革命赋予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使命。

  然而我们的城市在不断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提高生活品质这一重要使命却未得到应有重视。记者常听有老百姓发出这样的疑问:常听政府报告说今年GDP高速增长,人均GDP超过了多少多少,已跨入了中等发达城市行列,但是为什么我们没有感受到呢?尤其是一些低收入阶层、困难群众,这样的疑问更深。

  对此,劳动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莫荣指出,现在很多城市对发展的理解还停留在增加GDP这样的观念上,杭州率先提出了构建“生活品质之城”,率先实现了发展观的转变,具有很好的示范意义。

  那么老百姓的生活品质该如何打造呢?专家学者们指出,要提升老百姓的生活品质,首先要有一套科学的生活品质评价体系,为生活品质提升指出方向。

  “提升生活品质是个大目标,怎么样实现和完善?我认为设立一个包括方方面面体系,是一个明智的做法,它能全面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把宏观的理念化为行为导向。”国家统计局总统计师李强说。

  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杭生则认为:“生活品质是一个具有普惠性的问题,提高生活品质,既要关注城市居民,又要关注农村居民;既要关注本地居民,又要关注外来务工创业人员;既要关注全体市民生活品质的整体提高,更要关注低收入阶层、困难群众生活品质的明显改善。打造“生活品质之城”绝不仅仅是对白领而言,更不仅仅是对富人而言,“生活品质之城”首先是对低收入阶层、困难群众而言的。”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陈为邦说:“提高生活品质要关注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协调发展。城市是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中心,城市经济发展对国家非常重要。但城市经济发展必须有新的发展方式,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重视城市生活品质的建设,在提升投资环境的同时,提升人居环境,使城市适宜居住,适宜创业。” 据新华社

  一位女士在杭州一家商场购物。

  这是杭州西子湖畔的金融商贸区。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