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从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毕业的高健,摆出招牌招揽“陪聊”生意。 |
|
“机会几时有?求职似过关。择业非易事,如愿在何年?”这是眼下一些高校毕业生遭遇求职困境时发出的无奈感叹。
情况的确不容乐观。今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岗位没有明显增长,而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解决高校毕业生供求总量和结构性矛盾的任务非常艰巨。
然而记者在对一些用人单位的调查中发现,就在毕业生们为一份工作苦苦寻觅的同时,不少用人单位却在频频举办的招聘会上乘兴而来败兴而归。造成这种矛盾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呢?
找个合适的人太难了
对于招聘大学生一事,王梅(化名)有太多的话想说。作为黑龙江一家小型文化企业的负责人,她曾多次参与本单位人员招聘工作。在经历了几次失败之后,她表示,用人单位想找个合适的人选太难了,今后不再将应届大学毕业生作为招聘首选。
据王梅介绍,她的企业规模不大,原有的几名工作人员都是富有经验的业内人士。两三年前,随着业务的拓展,企业需要增加做文案工作的人员,考虑到高校毕业生素质好又富有活力,益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于是决定招聘两名专业对口的大学生。
王梅带着招聘启事来到招聘会,对她们单位感兴趣的毕业生倒是不少。“经过交流,我们发现不少大学生根本没接触过相关工作,综合素质不高,很难胜任实际岗位需要。”王梅说,“被我们看好的几个学生,有的觉得1000元月薪太低,有的认为企业太小没发展,连实习几天都不愿意。”就这样,第一次招聘宣告失败。
过了一段时间,王梅再次来到当地的招聘会,这一回,有两位毕业生同意实习,但结果让王梅哭笑不得。
王梅说:“经过几年发展,企业虽然有了一定基础,但还处于创业阶段,租用的办公用房相对偏僻一些,一位大学生到单位看了一眼,扔了句‘上班坐车不方便’,转身就走了。另一位毕业生只坚持了几天,认为接手的都是杂活,不愿意再干下去,也走了。”
王梅感慨地说,眼下都说用人岗位有限,毕业生就业难,可实际上肯踏踏实实从基础工作做起的毕业生太少了,一些毕业生不是过分看重待遇、条件,就是缺乏实际工作能力。
核心竞争力:
毕业生顺利就业的“瓶颈”
记者在以往举办的一些高校毕业生招聘会上发现,不少用人单位与王梅的企业遇到了相同的情况,虽然本单位招聘人才的愿望非常迫切,但实际上具备核心竞争力、能在工作中“顶硬”的毕业生少之又少,让用人单位抱着希望而来,失望而归。
据了解,目前用人单位十分看重的,主要包括毕业生的专业技能、道德修养、社会适应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敬业态度、责任意识、持续的学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刻苦踏实精神、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承受能力,而这些正是大学毕业生极其缺乏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就业心态不正确。没有良好的融入社会的心态是目前毕业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是缺乏充足的心理准备。有的大学生对择业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面对激烈的竞争,心理承受能力弱,一次被拒便一蹶不振或牢骚满腹;还有的毕业生存在盲目从众的心理,见别人都往大城市、大机关挤,自己也跟着凑热闹。
三是缺乏合理的职业期望值。一些毕业生对就业岗位的期望值过高,认为自己具有种种优势,盲目自信,择业“胃口”吊得很高,到头来往往因对不足和困难估计不够,在择业中受挫。
四是成绩、能力不佳或所学专业不对口。当前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是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而一些大学生在校期间没有积极、主动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也不看重社会经验的积累,使得专业知识技能、社会交往能力相对匮乏,难以适应社会需要。
毕业生就业需“标本兼治”
有关高教界人士提出,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需“标本兼治”,一方面现行教育体制、人才培养模式、就业指导工作改革势在必行,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发展教育,使他们形成核心竞争力,适应市场竞争,最终成功就业。
在国外,为了促进大学生就业,很多国家也都对大学生开展了职业发展教育工作,并积累了较为成熟的经验,其做法主要包括四方面:
一是政府、高校、社会组织通力合作。在美国,劳工部、学校、中介机构和用人单位协同为毕业生服务,已形成良性运行机制。政府在就业中起着法律保障和信息引导作用。
二是就业指导和服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当前,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就业指导系统,就业指导的内容很丰富,涉及职业性质、发展前途、经济收入、就业的难易程度、学生职业兴趣的测定与调查、择业准则和技巧等。就业指导的形式多样,主要有讲座、报告、咨询服务、模拟实验、心理测试等。
三是鼓励自主创业。由于新增就业岗位无法满足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需求,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成为各国促进就业的共同政策取向。
四是重视实践经验的培养。很多国家大学生通过增加实践机会,提高就业成功率。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