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5版:特别报道
3  4  
PDF 版
寻访最后的代课教师
用人单位:找合适的大学生太难了!
河北阜平县委书记挪用 扶贫款发展经济遭举报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打印】  

寻访最后的代课教师

中原网  日期: 2008-02-28  来源: 郑州日报  
  代课教师支撑着偏僻山村的未来和希望。
  近日,坚持代课22年的泌阳县马谷田镇马庄教学点唯一的教师徐云玲,被全国网友评选为“2007年感动中国的‘小人物’”。

  说到代课教师,很多都市人会觉得这个概念有些陌生,其实,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的主人公魏敏芝,就是一名代课教师。代课教师多出现在偏远贫困地区,他们干着一些公办教师不愿意干的教学工作,为农村教育事业无私奉献,却没有编制,拿着只有公办教师工资零头的微薄报酬,有人称他们是“教育界的苦行僧”。

  国家教育部要求,从2006年起,代课教师要逐步取消。然而,由于师资缺乏,一些代课教师仍尴尬地坚守在讲台上,他们的生存状态如何?随着代课教师徐云玲入选“感动中国‘小人物’”,一度默默无闻的乡村代课教师浮出水面,引起公众的关注。

  

  半农半教

  

  对于商城县余集镇杨棚村的村民们来说,代课教师是他们再熟悉不过的人了。村小学眼下有6位老师,其中有3个人是代课教师,并且都是本村人。

  杨棚村的情况并非个案,看病的多是赤脚医生,教书的多是代课教师,这是经济落后的农村或山区存在的普遍现象。

  56岁的文功益已经是第二次在村小学当老师了。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高中毕业后的文功益就在村小学当起了民办老师。“在当时的农村,高中毕业就算是有文化的人了,当个民办老师不仅受人尊敬,待遇也不错,除了工资生产队还补给一个人的口粮,还有可能转正,成为公办教师,所以我怀着满腔热忱一心扑在工作上!”这位代课老师回忆说。

  这样的好光景没过几年,农村实行包产到户,村集体补助的口粮没有了,工资从当年的十几元涨到几十元,有时还不能及时兑现,转正的希望也一年年落空,渐渐地,一些民办教师辞职改行了。家里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十多年后,文功益也无奈地放下了教鞭。

  此后,文功益打过工经过商,家里的日子过得也还说得过去。不过,3年前当村小学缺人手,校长上门动员他回去教书时,他没有犹豫什么,再次拾起教鞭成了一名代课教师,他毕竟做过十几年的教师,对教育始终有一种质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现在,除了每月200元的工资外,身为代课教师的文功益没有任何养老和医疗保险等福利待遇。“其实我并不是为挣这点工资,反正老了也干不了啥了,我就只当是来发挥余热,总不能睁眼看着村里的孩子们因为没有老师教去当文盲吧!”他说。

  和别的农民一样,代课教师也有一份责任田。由于当代课教师的那点工资很难养家糊口,为了缓解生活困难,放学后,他们就直奔田间地头继续干农活。待遇低,既是教师又是农民,是每个代课教师不得不面对的尴尬。

  “拿起锄头当农民,放下锄头当教师”,这种半农半教的生活,是大多数农村代课老师的生存常态。到了寒暑假,很多代课教师还要外出打工,以挣些零花钱补贴家用。

  

  替补队员

  

  2000年9月,在第16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我省最后一批民办教师4.4万余人全部转为公办教师。从此,具有48年历史的“民办教师”一词在河南成了历史。

  杨棚小学原有的3名民办教师先后转为公办教师,但教师队伍不稳定的状况一直难以改变。校长张德福告诉记者:“我们学校曾经几十年没有分配来一个公办教师,后来,陆续分来几名中专师范毕业生,都是坚持了一两个学期就申请调走了,他们受不了这里的清苦。在公办教师无法补充的情况下,招聘代课教师,是为了确保山村的孩子都有学上的无奈之举。”

  记者看到,杨棚小学没有硬化的教室,地面凸凹不平,墙上的黑板油漆斑驳,房梁的椽子已经生虫了,课桌凳有些破烂。“我们村四面环山,离镇里有18里路程,外面的老师不愿意来,5年里接连换了6个教师,都待不长!”住在杨棚小学旁边的村民雷程章说。

  商城县政协办公室副主任林友森曾在教育部门工作多年,对代课教师的情况颇为关注。他认为,代课教师的出现,与农村的师资困境和教育投入有着直接关系。商城是个国家级贫困县,由于经济发展滞后,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常常发放不到位,对农村学校的教育经费投入更是不足。许多大中专师范毕业生不愿到条件较差、交通不便的农村学校任教,偏远的农村学校师资严重缺乏,只好以很低的工资从当地聘请初、高中毕业生作为“替补队员”,于是,代课教师便像韭菜一样层出不穷。

  在很多师资缺乏的农村地区,代课老师仍然充当着“顶梁柱”的角色。前不久,国家教育督导团对全国6个省15县的调查发现,农村教师的缺编情况十分严重,在中西部地区,农村教师的空编率高达43%,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体育就是跑跑步”、“爷爷奶奶教小学,五个老师七颗牙”的情况。

  

  乡村蜡烛

  

  尽管代课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但他们确实缓解了农村落后地区教师短缺的燃眉之急,支撑着偏僻山村的未来和希望。在爱好文学的林友森笔下,代课教师被誉为“乡村蜡烛”。

  这些平凡的代课教师,圆了一个又一个学子的求知梦,却拿着只有公办教师工资零头的微薄报酬,他们没有机会评职称,没有机会取得教师资格证,没有教师的身份,没有医疗保障,却承担着和在编老师同等的教学任务。谈到这里,张德福校长的眼睛湿润了:“我们在编老师的工资是靠财政部门转移支付的,每月能拿上千元,代课老师的每月工资仅有200元,就这还是在以前的基础上增加的,因为财政不负担代课老师的工资,由学校从有限的教学经费里开支,我从内心里觉得亏待他们了……”

  代课教师们一边辛勤耕作农田,一边教书育人,日子过得很艰难,不过,他们也有别人体验不到的快乐,因为学生没有忘记他,这让文功益很是引以为荣。他教的学生有的考上大学本科,有的做了政府官员,他说自己对教书和孩子们已经有了很深的感情,48岁的代课教师余世升看上去更像一个朴实的老农民,他脸上皱纹密集,背也驼了,他说:“都是本村本土的,我们谁也不讲条件,把课代好,才能对得起孩子和乡亲!”

  虽然待遇很低,代课老师对教学却很认真负责,这一点让村民雷程章记忆犹新。杨棚小学以前有一位年轻的代课教师余丽萍,她的教学成绩年年都排在全镇前一两名,可惜的是她不是公办教师,结婚后就远走他乡,离开了讲台。

  

  逐渐淡出

  

  随着代课教师徐云玲入选“感动中国‘小人物’”,乡村代课教师也引起了大众的热议。

  搜狐网友认为:农村代课教师的专业水平普遍偏低。有的只有初中文化,有的连初中也没有上。由于自身知识结构的原因,很多人并不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对不合格的代课教师应予以清退,同时,通过转岗培训、招聘,将确有实力的代课教师吸纳到国家正规教师队伍中来。

  大河网友认为:大量教师集中在条件相对较好的城镇,城乡教学质量的差距,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将孩子送到城镇里上学,影响了农村孩子享受教育的公平。农村的人们居住相对分散,如果推行“大村庄”,使农民集中居住,农村优秀师资无法引进、代课教师的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的难题将迎刃而解。

  省社科院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家认为,如果继续有代课教师存在,那么代课教师就长期得不到合理的薪酬。理性地去分析,代课教师只能是一个“过渡性”的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退出历史舞台将是大趋势。

  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教师是关键。国家教育部要求,从2006年起,我国将逐步取消代课教师,其中素质较高者可以通过招聘,取得正式教师的资格。鼓励教师和其他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到乡村任教。

  据了解,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代课教师已经逐渐淡出了公众的视野。重庆市对优秀的代课老师采取公开招考的方式转为公办教师,不合格的教师被解聘时给予一次性补偿,现在,重庆已经没有了代课教师。

  本报记者 余英茂 文/图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