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9版:精品文摘
3  4  
PDF 版
曾李联手抗清廷
谁捞走了海底沉宝
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太监起义
草原不都是绿色的
丈夫视我为“女皇”
处女皇后和娃娃太皇太后
鸟叫一两声
胡杨树的情怀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打印】  

曾李联手抗清廷

中原网  日期: 2008-03-21  来源: 郑州日报  
  清廷对曾国藩采取恩威并重的方法,公开支持一些曾国藩不和的地方大员,对左宗棠、李鸿章等积极扶持,想以他们来分曾之权。

  曾国藩想保留自己的影响力,采取“裁湘留淮”的策略,这使李鸿章的实力和地位顿时提高。

  这一时期北方的捻军仍在活动。朝廷任命曾国藩为钦差大臣,赴山东镇压捻军,由李鸿章接替曾国藩之职。

  由于湘军已经裁撤不少,镇压捻军明显兵力不够,李鸿章主动提出,调拨淮军精兵供曾国藩调遣。李鸿章此举,一方面解决了曾国藩缺兵少将之急,使其能尽快赶赴前线,同时,自己也可以顺利赴任,而且朝廷也会认为他顾全大局,可谓一箭三雕。

  然而,几个月后,曾国藩剿捻颇不顺利。捻军部分主力西进河南,且有再往西行的动向,但曾部已无力西顾。清廷唯恐捻军西进与西北起义军汇合,于是在1865年深秋,急命李鸿章率领以洋枪洋炮装备的杨鼎勋部赶赴河南,两江总督的职位由漕运总督吴棠署理。

  清廷此举,其实有更重要的意图。因为两江之地是清政府财政经费最重要的来源,让曾、李久居此位,清廷毕竟放心不下,也心有不甘。而独立于湘系淮系的吴棠早年曾有恩于当时还未发达的叶赫那拉氏,所以,在慈禧垂帘听政后甚得恩宠,官运亨通。由他署理江督,既为他谋一肥差,又从曾、李手中夺回两江实权。此项决定,朝廷也是一举两得。

  对清廷的用心,老于权谋的曾、李当然心知肚明,决定联手抵制。

  曾国藩当即上疏抗争,认为不必命令李鸿章前往河南剿捻。此时,李鸿章就任两江总督才刚满五个月,不愿领受此命,在接到命令的第三天,就写信给曾国藩,商量对策。他认为,如果慈禧亲信吴棠理江督,其“用人行政或多变局”,恳请曾国藩想办法,同时提出自己的人事安排意见。当然,他也知道人事敏感自己妄议并不妥当,所以,表示“此非鸿章所敢与闻”。但此事事关重大,他还是忍不住提醒曾国藩:“欲国事不得不择人,欲择人不得不任谤”;“事青云直上经,恐又不可一味隐忍,此尤关系至要者也。”

  仅过了两天,他又给曾国藩写信,提出最好是维持现状,如果不能维持现状,希望自己能与曾对调,曾仍回两江总督任上;虽然曾国藩表示过“决不回任”,但李知道,如果自己不去剿捻,会有贪恋两江部督之位、躲避艰巨任务之嫌,所以劝曾,“请以鸿章代吾师剿贼。如尊意肯俯徇众望,回驻金陵,则后路大局满盘俱活,不致掣动。”很明显,他们的“底线”是要保住湘系、淮系对两江地盘的控制。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李鸿章上奏陈述不能率兵前去剿捻的种种理由。而且,由于曾国藩坚决表示不愿回任,两人无法“对调”。结果,清廷只能维持现状,居然下谕承认:“该大臣等均能详察缕陈,使朝廷洞悉此中利害,实为有见。”由于曾国藩后来剿捻依然不力,清廷于1866年底,再次命令李鸿章取代曾国藩出任剿捻主帅,同时,又不得不依李鸿章奏请,让曾国藩回到两江总督任上。而这正是一年前李鸿章提出的曾、李对调策略。

  由于联手抵制,曾、李依旧保持了对“两江”的控制。这是“地方”与“中央”博弈的结果,也反映出晚清政治格局中“地方”势力的崛起。

  摘自《经济观察报》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