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5版:特别报道
3  4  
PDF 版
光棍村里的另类千万富翁
为孤残儿童奔波的八旬老人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打印】  

为孤残儿童奔波的八旬老人
本报记者 赵国锋 文/图
中原网  日期: 2008-03-25  来源: 郑州日报  
洪荣惠和麦当娜·W·金

  核心提示

  

  今年80岁的邓州市退休老人洪荣惠,通过关系与美国一家国际性助残机构——明尼苏达州“儿童之家”取得联系,使邓州成为“儿童之家”在中国唯一的县级资助对象。他不顾年迈,为此事奔波10年,投入自己大量财力物力。10年来,美方对邓州20名孤儿和65名聋哑儿童进行了无偿救助,共救助善款(物)近13万美元。他被评为河南省百佳慈善家、河南省“爱心使者”、邓州市最佳市民。

  

  下乡发现孤残儿童生活困难

  

  家住邓州市东城区的洪荣惠老人出生于1929年,是新中国成立前的高中毕业生。新中国成立后,他就职于当时的邓县服务公司,在照相馆从事摄影工作,由于摄影技术不错、工作勤勤恳恳,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1985年洪荣惠光荣退休。闲不住的他依靠自家的临街房开了一家照相馆,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挣钱弥补家庭生活的不足。他经常背着照相机、骑自行车下乡照相。

  邓州市有人口154万,是全国第三人口大县,孤残儿童也就多一些。在农村奔走,洪荣惠发现失去父母的孤儿和聋哑孩子不仅从来没有照过相,上学也困难。他可以免费给他们照相,但如何能让他们和其他孩子一样走进学校读书成了他的“心病”,孤残儿童们对生活和学习渴望的目光经常刺痛着他的心。

  1997年邓州市建成了一所聋哑学校。一天,他下乡回家路过聋哑学校门口,突然听到一阵阵聋哑孩子咿咿呀呀的声音。他跳下自行车走近聋哑学校大门,隔着铁栅门仔细观望,看到一群聋哑孩子正在校园玩耍。两个聋哑孩子发现洪荣惠在看他们,走过来用手势和洪荣惠打招呼。看到孩子们急于想向他表达心声而不能说话,他觉得这些孩子太可怜了。在农村遇到的那些孤残儿童期盼美好未来的目光立刻浮现在他眼前。

  从此,他决心“一定要想方设法帮助这些可怜的孩子,让他们也能好好学习,长大自食其力,不至于成为社会的包袱”。

  

  争取到国际性助残机构支持

  

  1997年秋天,洪荣惠当年上学的邓州一小举行百年校庆,一群老人从全国各地回来参加校庆。老人们见面诉不完的思念之情,说不完的生活经历。而有备而来的洪荣惠见到老同学讲述的是自己看到的孤残儿童们可怜、无助的生活状况,他恳请曾身居要职、家境殷实的老同学能尽力为家乡的孤残儿童进行帮助。这些心系家乡的老人们积极响应洪荣惠的号召,立即慷慨解囊进行捐款。

  从北京回家乡参加母校百年庆典的原公安部干部蔡悦刚告诉洪荣惠,他的女儿蔡丹玲在美国明尼苏达州“儿童之家”从事残疾儿童救助工作,回去后和女儿联系一下,把邓州孤残儿童的情况和她讲讲,看看能不能得到美国方面的帮助。

  洪荣惠听到老同学这样说,高兴得夜不能寐:“如果能得到美国的救助,那邓州很多孤残儿童就能上学了!”和老同学分手时,洪荣惠千叮咛万嘱咐,希望蔡悦刚回京一定和女儿联系,争取把事办成功,为家乡孤残儿童造福。

  设在美国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康摩大街2230号的“儿童之家”成立于1889年,经管14个国家17个国际项目,是一个国际性残疾儿童救助机构,他们利用企业家捐助和募集来的资金,到本国和经济落后的国家领养残疾儿童给没有子女的美国人抚养,并不救助,也不在国外设立救助机构,更不愿意在一个县设立救助站点。

  当蔡悦刚把老家孤残儿童情况电话告诉女儿蔡丹玲时,女儿向他说明了情况。但主管中国项目的蔡丹玲告诉爸爸,她会尽力说服董事会执行主席、总裁麦当娜·W·金博士。经过蔡丹玲耐心说服,总裁居然同意让赶快拿出邓州市孤残儿童的生活和学习情况资料。

  1998年元旦前夕,一直在焦急期待的洪荣惠终于盼来了蔡悦刚的佳音:“洪兄,相托之事已经办妥,随信寄去女儿丹玲让我代转的注册表格,请你为家乡的残疾人事业做点好事。”得知美国“儿童之家”同意把邓州市聋哑学校列入救助项目后,70岁的洪荣惠高兴得不知道说什么好,一下子好像年轻了许多。

  他马上找邓州市政府、民政局、教育局和聋哑学校进行汇报,可谁也不相信天下会有这样的好事情——救助残疾人,觉得这是天方夜谭。洪荣惠只好自己去收集、整理相关资料。不久,蔡丹玲率领亚洲项目主管——柯丽诗小姐一行3人从大洋彼岸飞回祖国,亲临老家邓州实地考察。这时邓州市有关部门才相信天上会掉馅饼,他们热情接待了蔡丹玲一行,就这样救助项目很快确定下来。

  1998年10月,美国明尼苏达州“儿童之家”救助邓州市残疾儿童项目正式启动,首批2180美元救助款顺利汇到中国银行南阳分行。邓州成为美国“儿童之家”在全球唯一一个救助站点。

  10年来,美国“儿童之家”先后对邓州20名孤儿和65名聋哑儿童进行了无偿救助,共救助善款(物)125970美元。

  

  把助残当做有生之年的事业

  

  美国“儿童之家”对邓州孤残儿童救助的标准是:每个孤儿每月20美元,聋哑儿童每年50美元,这些款每年分3次汇到中国银行南阳分行。而这些款的接收人是洪荣惠。

  按照美方要求,款必须当着老师和孩子、家长的面交到每个孩子手中,孩子要在领款单子上签名或盖章。同时,将孩子每次领款的照片寄到美国,以防款到不了孩子手中。美国“儿童之家”把洪荣惠当作他们在邓州市的编外义工。作为邓州项目的中方财务总监,这些工作要洪荣惠一个人去完成。为了让美国方面放心,为了把好事办好,洪荣惠从1998年开始,把照相馆的生意交给儿子经营,自己专职从事孤残儿童的工作。

  每次汇款到南阳,洪荣惠自费坐长途车到南阳取款,每批款要先去登记,过一段时间才能去取。也就是说,一年他要自费坐车去南阳6趟,10年间他坐车去南阳60趟。他退休早,每个月的退休工资只有400多元,为了节省开支,老人家下车往往步行从汽车站去银行,中午就吃一碗面条,他说:“我是从旧社会过来的人,有钱也舍不得花,饿了有面条吃就不错。”

  65名聋哑孩子的钱可以一次性送到聋哑学校,可20位孤儿分居在全县不同的村庄,最远的距离洪荣惠家有90里,发钱成了一项繁重的工作。可他不顾年迈,10年如一日,顶烈日,冒严寒,骑着自行车,带着照相机,奔走在20个孤儿和他家之间。家远的孩子,为了一天能打来回,他骑车到乡政府,再让乡政府找人骑摩托车带他到孩子家。一次,他在家访一个孤儿回家路上,破旧的自行车链条断了,天也黑了,老人家推自行车走了10多里路,把子女们心疼坏了。当看到孤儿们能安心上学,聋哑孩子见他就围上来,他再苦再累心里也乐滋滋的。

  10年来,洪荣惠除了自己救助孤残儿童的钱,为取款、送款花费的路费、伙食费和拍照片、寄照片的费用就有2万多元。为了弥补他的个人损失,美方每年春节前给他寄来10美元,可他还是把这些钱用在了孤残儿童身上。

  

  他得到了广泛的社会赞誉

  

  在这个项目援助下,邓州市市区的一位24岁聋哑姑娘已从北京特殊学院毕业,并在北京从事装潢设计工作。

  一个叫张立波的男孩,从中州大学特殊学院毕业,回到邓州市聋哑学校当老师。

  一位从邓州市聋哑学校毕业的孩子,依靠在聋哑学校学习的理发技术,在家乡开了一家理发店,并结婚生了女儿。

  提起这些能为社会作出贡献的聋哑孩子,洪荣惠开玩笑说:“看到这些孩子生活能够自食其力,我这点付出也值了。”

  由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我们国家实行了“两免一补”政策,洪荣惠老人说,美方现在已停止了这个项目,现在他们正和联合国有关机构联系,让联合国接管这两个项目。

  为了表达洪荣惠10年为孤残儿童忘我地工作,今年1月23日,明尼苏达州“儿童之家”中国项目负责人武扬从大洋彼岸给洪荣惠寄来了一张嘉许状,表彰他对儿童慈善事业及中美人民友谊所做的重大贡献。武扬在信中写道:“今寄来我们组织准备的由总裁麦当娜签名的奖状一份,本想装裱在镜框里寄,但因不方便邮寄作罢,请见谅!”信中还写道:“大家不会忘记您这位老朋友的,再次代表明尼苏达儿童之家的所有同仁感谢您为邓州项目作出的伟大贡献!”

  在明尼苏达州“儿童之家”负责人眼里,邓州市的20名孤儿可以接受教育了,但在洪荣惠眼里,孤儿们生活还很困难。当得知美方终止援助的消息后,洪荣惠起草了一份报告,建议邓州市政府能够筹资建一座孤儿院,让这些孤儿少有所养、学有所得。“让他们将来同样可以为国家、为社会作出贡献,不至于成为社会的包袱。”

  洪荣惠老人为孤残儿童奔波的事迹不仅得到了孤残儿童的爱戴,也得到了社会的赞誉。2003年,他被评为河南省百佳慈善家;2004年,被评为邓州市学雷锋标兵;2005年被河南省慈善总会评为“爱心使者”;2007年被评为邓州市最佳市民。

  一位聋哑孩子在给洪荣惠的信中写道:“你栽下一株幼苗,但你却收获了整个春天……”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