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6版:郑风
3  
PDF 版
马未都的文化理想
老郑州的湖北会馆
连 载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民间的“抓周儿”习俗
《无 法 安 宁》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书林漫步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读《河南大学的青青子衿》
中原网  日期: 2008-04-01  来源: 郑州日报  
  《河南大学的青青子衿》是张清平新近出的一本书。在书的封面上,她引用了曹操的诗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这固然是作者对书名由来的一个交代,想来也与作者所写的对象——河南大学有关。与张清平所著的人物传记相比,她在这本书的写作中,分明倾注了更多的感情。

  张清平写她的母校河南大学,字里行间饱含深情,叙述真挚、率性,有时甚至带有夸耀的口吻。她在《迷人的数字》中写道:“这份骄傲和得意颇有几分阿Q似的嘴脸:‘我们先前比你阔多了’。这的确是有些浅薄,可谁让我们真的是‘阔’过呢。”如同天真的小儿女崇拜自己的妈妈,姑且不论妈妈是否真的貌若天仙,但是在小儿女的眼睛里,却没有比妈妈更美的了。其情也真,其意也切!

  在叙述母校多舛的命运时,作者是那么焦急和沉痛。在写到河南大学因日寇西侵而罹难的那一章里,作者的叙述节奏明显变得急促。她大量运用独立成段的句法:“5月12日,血色清晨。”“5月13日,血色黄昏。”作者的心一定是纠结着的,为母校师生在异族践踏下的苦难历程。她选择了简约而克制的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忧伤和悲痛。

  作者用力最甚的,是写河南大学那些早年的先生。那些身着蓝布长衫的师长,其道德文章、性情为人,像一个个独特的文化符号,穿越了几十年的岁月,赫然烙印在历史里,鲜明而真切:嵇文甫、任访秋、李嘉言、姚雪垠、李白凤、苏金伞……这些名字不仅曾经是河南的骄傲,而且体现了真正的大学精神。无论什么时候,都令后人在追寻他们的过去时,由衷地生出“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心情。

  当写到自己的同窗和大学生活时,张清平的笔变得轻松而俏皮。她用调侃的语调写她的同窗好友,她这样写一位同班男生:“……他大概知道自己的出众,所以习惯在不同场合左顾右盼。他的顾盼不是顾盼别人,而是顾盼自我。先看看左边肩膀,再看看右边肩膀……”

  书中采用了许多老照片,那些几十年前的人、上百年的老建筑,在黑白的照片里,像屹立于风雨中的汉碑,把一个学校、一个时代的青春记忆传递给了后人。一幅幅黑白照片,却见出了厚重的底蕴。凝重的底色上,五彩的文字呈现出了斑斓的校园生活和多彩的青春。——那“塔铃伴着读书声”的黑板报文学,——那轻拂柳丝“你看!春天来啦!”的激情召唤,——那因为一张报纸引发的争吵和哭泣……一桩桩往事、一个个人物,读来都那么让人向往,向往逝去的青春和大学生活。不知为什么,恰恰是这些同学间细碎的故事,特别让人感动。细细想来,我们每个人的青春、包括我们的人生,不正是由这些细碎的故事所构成?读着这些往事,不能不佩服张清平的细腻和深情。几十年岁月的磨蚀,怎么就那么完好地保存了那么多美好而细碎的记忆呢?!

  至于这本书里作者对时代的记录和把握,对家国和民族的忧思,都独特而一往情深。作者对重大事件的叙述真是举重若轻,她只用那么轻盈的几句话,就足以拨动读者的心弦。这个中的滋味,还是留待各位读者自己去细细品味吧!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