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4版:东区5年
3  4  
PDF 版
“我是郑州人”
郑州人能打硬仗
“因为东区太美了!”
期盼东区更繁荣
恒者固德
燕归来 一片红枫炫彩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郑州人能打硬仗
——访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魏深义 本报记者 王文霞 实习生 柳力文
中原网  日期: 2008-04-16  来源: 郑州日报  
  “郑州国际会展中心的成功建设展示了省、市领导的决心和魄力,展示了郑州人建设家乡的自信和能力。”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原郑州国际会展中心项目经理魏深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郑州国际会展中心是郑东新区第一个开工建设的建筑,并由此拉开了郑东新区大规模的建设序幕。谈起当时的情况,魏深义仍记忆犹新。2002年,当市委、市政府决定让他去建设会展中心工程建设时,魏深义感到压力很大,因为这个项目是郑州乃至河南省社会经济发展史上一次性投资最多的、历史上单体建筑最大的、科技含量非常高的一个项目,但军人出身的他有股不服输的韧劲。

  2003年1月20日,郑州国际会展中心正式开工建设,在一片杂草中打下了第一根桩,到7月完成桩基施工时,共完成工程桩4222根,累计钻孔长度150公里。

  会展中心设计造型别致,具有强烈的现代气息与优美的景观效果,是全国独一无二的悬索吊杆斜拉公共建筑。该工程规模宏大,建筑面积、展厅面积、展位数在全国都是位居前列,其中3.4万平方米无柱超大空间创了全国之最、亚洲第一。这样一个建筑,对建设者来说,在当时是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的,因为有很多建筑细节在全国,甚至全世界都是首例。其中钢结构的吊装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钢结构的铸件多,重量重,长度长,中间跨度102米,国内罕见。并且整个建筑全部铸钢件共有2200多吨,最大的一个铸钢件36吨,在施工中500吨大吊车吊装和200~880吨液压顶升相结合,无论是技术难度和吊装强度都创了国内第一。36吨的铸钢件在当时是国内最大的,委托上海一家造船厂加工,他们还联合了同济大学,可由于规模庞大,原本计划4月份交工,一直拖到10月份才完工,“十一”都没有休息,费了很大的劲才把这么大的铸钢件完成。会议中心钢结构屋面桁架采用了立体多轨道同步旋转滑移技术进行施工,共48片,先把每一片焊接好,然后再一片一片组装,在上面安装两个轨道,上面一个小轨道,下面一个大轨道,由于是同心不同半径,滑移的时候完全靠电脑智能操作,上下滑移的速度和距离都必须恰到好处。

  会展中心外墙采用原浆混凝土饰面,面积达60000平方米,是国内首例大面积原浆混凝土饰面。在无标准、无规范的情况下,前后共历经11次试验,终获成功,开创了国内首次原浆混凝土饰面大面积施工的先河。魏深义告诉记者,即使是在使用原料时,标准要求都是非常之高的。水泥必须是一个厂的,怕颜色不一样;石子必须得经过清洗;模板最多用两次,就得更换新模板;浇捣时采用人工震捣的方式等等。

  攻坚不畏难,三年中,建设者们先后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创新和推广了25项新技术,这些丰富的成果,有益的实践,为我市重大工程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有益的借鉴,而会展中心的一项项全国之最,使会展中心工程成为一个建筑成果的展示厅。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