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本应在攻占荥阳之后继续扩大成果,彻底摧毁刘邦在荥阳的防线,为扫平关东、进攻关中作准备;结果,却被刘邦牵着鼻子走,离开荥阳,南下宛、叶,使自己的后勤补给线拉得更长,作战更加困难,自己的软肋也暴露得更加充分。彭越打的正是项羽的这一软肋。
项羽听说刘邦夺回了成皋,立即又赶回荥阳。
23. 中分鸿沟 刘项议和
汉四年(前203)秋九月,刘、项主战场上,刘邦仍然没有优势。但是,项羽却因刘邦战略优势的逐步形成而真切地感受到了“少助、食尽”两大威胁。刘邦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连续派出说客,终于说服项羽释放太公、吕后,双方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鸿沟即成了楚汉的分界线。鸿沟,是战国时魏国凿的沟通黄河与淮河的运河,北起荥阳,南至中牟、开封,南流至沈丘入淮河的支流颍水。
项羽的鸿沟议和是不得不议和。
整个荥阳之战的过程是项羽在荥阳战场上屡战屡胜的过程,但是,局部战场的节节胜利并没有给他带来全局的胜利;相反,在项羽和刘邦相持的28个月中,他的战略全局的优势却在不断缩小。
韩信平定了项羽分封的魏、代、赵、燕、齐诸国,控制了整个黄河以北的广大区域,形成了从北面、东面包围项羽的态势。对刘邦来说,韩信破魏、灭代、败赵、降燕、亡齐,不仅在北方和东方形成对项羽的战略包围,而且也解除了自己主战场的侧面威胁。同时,刘邦获得了燕、赵等地大量人力、物力资源,大大加强了主战场的力量。
荥阳之战的28个月中,项羽在荥阳战场上胜利的过程,也就是他在全局上失败的过程。
项羽在荥阳会战中倾注了全力,这一仗持续时间之长,对项羽最终失败的影响之大,在项羽一生中都是绝无仅有的。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项羽在政治上、军事上犯了那么多错误呢?
24. 刚愎自用 失察失人
性格决定命运。
项羽刚愎自用,引起了一系列失误,就是失察,失人,失态,失信等。
失察:韩信的寒心
项羽不是个一般的人物,他是 “西楚霸王”,是一个军队的主帅,换句话说,他是西楚国的一把手。处于这样显赫的地位,又怀抱着称霸天下的雄心,他有一个重大的任务,就是要善于考察和决定自己手下的哪些人可堪重任。
比如韩信。韩信开始是跟着项梁的,项梁死后归了项羽,他在项羽手下干过,提过不少建议。他对自己在项羽手下那段生活很伤心。韩信攻占了齐国以后,项羽派人去游说他,劝他叛汉,要么归楚,要么中立。韩信当时很伤心地说了这么几句话:我韩信在项羽的手下干事,官位最高的不超过郎中,职位只是执戟;言不为项王所听,计不为项王所用。我的价值得不到体现。所以,韩信跳槽、转会了。韩信是一位军事天才。楚汉战争所有的军事将领,能称得上一流军事天才的只有两个人,就是韩信和项羽。刘邦充其量只是个二流。
韩信向项羽提过什么建议我们今天不知道了,但是,据我们对韩信的基本判断,韩信给项羽的建议不会是毫无价值的。项羽听不进去,他只相信自己,因此而失去了一位军事天才,而且是决定他自己命运的军事天才。这就是刚愎自用给项羽带来的第一个致命伤:失察。
失人:范增的冷遇
如果我们熟悉楚汉战争的历史的话,就会发现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刘邦手下谋士特别多,大家可以掰着指头算算,张良,陈平,萧何,这是一流的;二流的如郦食其之类就不说了。还有那些草根、草民。反过来看项羽,项羽手下谋士有谁?
大家只知道一个,“年七十,好奇计”的范增。所以可以说,刘邦手下人才济济,项羽手下人才寥寥。为什么项羽手下没有谋士,只有一个范增?这和项羽的刚愎自用太有关系了。他不需要谋士,什么事情都是自己做主。我们前面讲过鸿门宴,决定第二天消灭刘邦的是谁?项羽。决定撤销第二天军事行动的是谁?项羽。他和谁商量过?没有。他召集过会议吗?没有。他和他最信任的范增商量过吗?还是没有。所以项羽不要谋士。
前面我们讲过陈平利用一桌饭菜离间项羽和范增的关系,其计谋水平非常普通。
项羽因为怀疑范增,竟然不听范增的建议。范增勃然大怒,请求告老还乡。项羽竟然也答应了,于是范增离开了项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