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炉坊业在清末民初,已进入鼎盛时期。当年迎河街、顺河街、西陈庄、南关外、北门里有赵老大、马记、厚诚、隆昌、楚胜泰等10多家铁匠铺,炉火通红。其中迎河街、顺河街上的楚胜泰、厚诚炉坊店铺较大。每户约有资金近万元,炉子两至三盘,可接成套铸件活。其余中小商户,一般资金在三五千元之间,炉子多数是一盘,仅少数有两盘的。此外,还有由铁匠工人拼凑组合的临时炉坊七八户,他们的资金一般只有三五百元。因设备简陋,只能做铁锨、菜刀、饭勺等小铁器生意,借以糊口。
旧时郑州的炉坊一般使用质量较差的白口铁和屑铁,原料主要来源于翻砂的废料和铁路机厂、车检所锉下来的屑铁及废旧铸件,通过炉盘把它熔成铁水,浇灌在泥制模型内,铸成各种生产和生活资料,其中家用炊具最多,约占全部产品的70%,犁、镰刀次之,香货(寺院里用的大型香炉、钟磬等)最少,仅占全部产品的5%。炉坊利润炊具约占40%,犁、镰刀约占30%。以香货利润最大,由数倍至10数倍不等。据资深铁匠师傅们说:过去郑州附近有寺院几十座,因此有专做这种生意的炉坊,大多是做香货的匠人带领一拨人自开封、洛阳、曲阜、西安、武汉等地,来到郑州联系这类生意来干。行业中把这种生意称为吃肉的买卖。因为香货特殊,要求表面光滑,无砂眼裂痕,敲击声音洪亮。一般使用砂模工具和灰口铁原料来说,都不够条件承接这种活,因此,香货成了炉坊业的独行生意。香货中的香炉、钟磬一类的东西,巨大笨重,只能一模一铸,不能一模多铸,特别是环绕香货外表铸制的姓名和花纹,耗时费事,成本高。有关香货的铸件,一般都是众人醵资或由庙主化缘用以奉神,每每捐募结果,捐款数目超过香货价格十数倍或数十倍。因而,他们只求铸件大方美观,让善男信女看了满意,却不在乎价格高低,这就给炉坊同业钻了一个漫天要价的空子,炉坊老板从中挣了大钱。承制一个大钟,在铸制前一个月,就开始用黄泥和稻草捣成烂泥,铸外模,再以焦炭和黄泥制成内模,然后在外模的内周雕刻人名和花纹等等,让它慢慢阴干。在开铸的当天,由于铸件重量大,需要的铁水多,又必须一次浇好,这就不是一家炉坊的炉盘能够解决问题的。因此必须先通知同业,前来帮忙。
旧时炉坊工人经常处在高温作业、灰尘大、工时长的恶劣环境中,而收入相当低微,生活极其清苦。
1927年,冯玉祥将军主豫期间,在破除迷信,开启时代新风中,拆庙毁神,郑州炉坊香货生意受到重创。至1930年后又进入旺盛时期。抗日战争爆发后,炉坊业的原料,经过日军掠夺封锁,绝大多数同业都无法开炉生产,尤其是香货生意随之走向下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