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由于奥运圣火登陆中国,神州大地处处充满欢乐,无意间,邻邦缅甸所遭遇的特大台风灾害被不少人所忽略——这次突如其来的灾难,目前已吞噬了2万多人的生命,另有4万多人失踪,受灾人数占缅甸全国人口的1/2……
令人震惊的伤亡数字让我们在为死者哀悼、为失踪者祈祷、为幸存者伸出援手的同时,不能不深思悲剧背后的原因。无疑,不期而至的超强热带风暴是导致灾难的罪魁祸首,在自然的强大破坏力面前,人类再次显得如此渺小和无助。然而,在此类“不可抗力”的惯常理由背后,我们也不能不对其中的“非自然”因素进行检讨,并由彼及此,对我们自己的软肋处进行“加固处理”。
莫过于防灾意识、防灾设施的薄弱。据专家介绍,缅甸的基础设施薄弱,也没有像样的灾害预警机制,因此造成的人员伤亡非常严重。
作为战败国的日本,二战后经济上捉襟见肘,但频繁的台风、地震,促使日本政府1961年就出台了《灾害对策基本法》,对防灾、救灾进行了全套规定,并将每年的9月1日定为防灾日,加强公众的防灾常识与意识……正是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让日本很早就成为防灾能力最强的国家之一。
相比起来,我们对待自然灾害的态度,往往是对“救灾”充分重视,对“防灾”却认识不足。官员救灾不力,会遭严惩;防灾不当,却往往以“自然因素”为由,逃避问责。其直接恶果是,不仅防灾能力提高缓慢,更让公众的防灾意识长期松弛。一个致力于以“人”为本的社会里,这种思维惯性贻害无穷。缅甸和日本的例子,值得我们深思。
徐 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