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6版:郑风
3  
PDF 版
大爱无疆
《经典美食图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另解
商都
11
连 载
绿城
师旷妙喻谏平公
香林寺的传说
郑铁职工路服的演变
郑地
郑邑
13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另解
宋宗祧
中原网  日期: 2008-05-13  来源: 郑州日报  
  孟子说:“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一个国家,如果内部没有守法的大臣和辅弼的贤士,外部也没有敌国侵略的威胁,迟早要亡国。由此可以知道,处于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人反倒能够顽强地生存下去,而安逸享乐却足以使人败亡。

  每次读到孟子这一段话我都觉得很沉重。数千年的历史已经证明了并且还在继续证明着它的正确性,但是没有人能够彻底截断这条路。特别在当前我国全面步入小康、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时代,不少人能做的就是不断提起这句话,以示对于腐败的警钟长鸣。

  听得多了,思绪便不免向外伸延,我想,孟夫子的话真是高明得一针见血。但自己毕竟是平民立场,还得联系咱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实际。因而,就这句话而言,我的想法是,能不能站在更“实用”,完全回归到“人本”的层面,更多地去探讨人体健康之路,去珍爱生命呢?

  其实,世界上的事都是一个理儿。

  综观世人,没有谁不希望健康长寿。而长寿之道,也同孟老夫子的观念不谋而合,即“亲和”忧患,“排斥”安乐。不言而喻,生活中的忧患者,大都有衣食之忧,吃不饱穿不暖,天天劳累奔波,劳动强度大,收入菲薄,但他们吃、睡都香,即便身体不锻炼,肥胖、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之类的病症,发生的几率也不大;而那些安乐者,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天天大鱼大肉,还觉得口感不佳。他们基本不参加体力劳动,有些人甚至饱暖思淫欲,私生活乱七八糟。于是乎,神经衰弱来了,肥胖症来了,高血压来了,心脏病来了,糖尿病来了,甚至性病、艾滋病也来了。这不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什么?

  对于享乐多短命的现象,西汉枚乘在《七发》中,针对“楚太子有疾”作了相当精彩的阐述。他说:“纵耳目之欲,恣肢体之安者,伤血脉之和。且夫出舆入辇,命曰蹶痿之机;洞房清宫,命曰寒热之媒;皓齿蛾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醲,命曰腐肠之药。”意思是:“放纵耳目的嗜欲,恣任肢体的安逸,就会损害血脉的和畅;出入都乘坐车子、轿子,就是麻痹瘫痪的兆头;常住深宫幽宅,就会伤寒和中暑;贪恋女色、沉溺情欲,就是摧残性命的利斧;香甜甘脆、肥肉烈酒,就是腐蚀肠子的毒药。”到了现代,有人说得更经典:吃苦是吃“补药”,享福是服“毒药”。正是:

  口服非福终作疾,纵欲滥情必为殃。

  穷困劳苦固要变,“补药”常服体自康。

  到了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很赞同枚乘的观点,他流放黄州(今属湖北)期间,曾亲自种地,还把《七发》中的32个字写到自己居住的雪堂墙门上:

  出舆入辇,蹶痿之机。

  洞房清宫,寒热之媒。

  皓齿蛾眉,伐性之斧。

  甘脆肥醲,腐肠之药。

  他的意思是不仅警告自己,也提醒世人。他认为,失去人间物质上“美好”的东西之人,才有福气!

  苏东坡不仅以诗文名世,还是著名的养生学家。他在给李常的信中,提倡节制与单纯:“口体之欲,何穷之有,每加节俭,亦是惜福延寿之道……”

  这实在是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最好诠释!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