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0版:特别报道
3  4  
PDF 版
一场商战与一座商贸城的崛起
这一刻,让我们感悟中华民族凝聚力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打印】  

一场商战与一座商贸城的崛起
本报记者 赵国锋 文/图
中原网  日期: 2008-05-27  来源: 郑州日报  
今日商业圈

昔日亚细亚

  核心提示

  

  改革开放后,由亚细亚点燃的郑州“商战”曾经拼杀得天昏地暗,“战争”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引起了中国高层的关注,吸引了国内外商家的眼球。从“商战”至今,郑州市已经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商贸城,发展速度超乎领导层的预期。

  

  郑州将商业作为经济突破口观点的提出

  

  从前,凡是坐飞机、坐火车快到郑州时,飞机上、火车上的广播里开始介绍郑州市情时总是介绍:郑州是全国著名的纺织城。

  郑州人购物最佳的去处是百货大楼、红旗大楼、德化街、碧沙岗劳动市场等。

  为尽快振兴郑州经济,决策层开始寻找未来经济发展的领航业和落脚点。

  1983年经过多方论证,大家认为,郑州虽为内陆城市,但有四通八达的交通之利,将商业作为振兴经济的突破口,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于是,郑州市把商业作为振兴经济突破口的思想逐渐在市领导决策层形成共识。随后,在举国上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浪潮中,竭力发展商业不约而同地成为郑州人的共同愿望和行动。

  

  “商战”成为郑州人的骄傲

  

  上世纪80年代末,多方筹资兴建的、围绕二七塔的亚细亚商场、商业大厦、华联商厦和翻新后的人民商场相继开业,同时开业的还有西郊的商业大厦。

  在这几家商业零售企业的“首脑”中,最年轻的是亚细亚经理王遂舟。因为他年轻,也因为开业时间晚,为了吸引消费者、后来居上,1989年5月6日亚细亚一开业就启动了其他商场想都不敢想的一系列经营策略。

  “中原之行哪里去?——郑州亚细亚。”这样的广告词出现在全国广告费最高的央视黄金时间。    

  狂轰滥炸的广告,无论是郑州,还是全国各地,甚至东南亚的华人的脑海受到重重的刺激,他们把这些广告词背得滚瓜烂熟。

  每天早晨,亚细亚统一着装的美丽姑娘在商场门前做操、升国旗成为郑州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上下班的人驻足观看,来郑外地人早早从宾馆起床前往观看,就像现在很多人到北京观看升国旗一样。

  由于超前的广告策划、商业文化,亚细亚吸引了郑州市、河南省和全国各地到郑州来的消费者。外地来郑的人回家后向亲朋好友首先“谝”的就是“我去亚细亚啦!”不管买不买东西,他们把去了亚细亚当作荣耀。

  除了“生猛”的广告手段,亚细亚“最狠”的是采取了最低价、特优价、跳楼价、大酬宾和奖金元宝、桑塔纳、商品房……最刺激的是1992年5月的一天,亚细亚租了飞机,空中撒下万张奖券。

  一时间,节假日,前往亚细亚的人是名副其实的接踵而至,平时也是人头攒动。开业第二年,亚细亚商场营业额达1.86亿元。此后3年,亚细亚名列全国大型商场第35位,其营业额又以年平均30%以上的速度递增,成为全国最有人气和文化的商场。

  1989年刚刚升起的“野太阳”很快就形成“气候”,像一个强大的磁场,除了把消费者吸引去,还吸引了众多生产厂家,他们心甘情愿以最低的价格把产品供应给亚细亚。舆论也推许为“具有改革意识和现代品味、走在全国同行前列的新兴企业”。

  期间,党和国家领导人李鹏、田纪云、李德生、谷牧以及中央20多个部委的领导先后到亚细亚视察,给予高度评价,号召全国向亚细亚学习。郑州成为引领风骚的城市,东西南北都派人到亚细亚学习取经。

  “树大招风”,亚细亚红红火火的场面、不断上升的销售额,慢慢招致了同行的眼馋、嫉妒。扎堆在二七塔周围的商业企业商城大厦、华联商厦、百货大楼与远在西郊的商业大厦暗地里联手,采取措施对付亚细亚,1990年夏天一场“商战”拉开序幕。

  1991年,五大商场结成同盟军,由暗转明,与亚细亚展开了环境大战、服务大战、管理大战、价格大战。大家“杀”红了眼,以至于某商厦开业,亚细亚前往祝贺,被拒之门外;某商场把“星期天到哪里去——亚细亚”的广告词,翻新制成一个谜语,“星期天到哪里去?”谜底是电视剧名《虾球转》。当时,《郑州晚报》每个星期的商业广告都在10万元以上,甚至刊登广告要提前预订,或者说好话加版。

  1991年底,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六集专题片:《烽烟突起》、《公关大战》、《价格大战》、《服务大战》、《环境大战》、《好戏在后头》。该片以纪实的手法向全国展现了此次商战的全过程,在国内甚至东南亚引起强烈反响。

  

  “商战”结束 “野太阳”失去辉煌

  

  “商战”结果导致表面繁荣,实际“内虚”。众商场销售额虽持续上升,利润却快速下降,终于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大家都品尝到了难以下咽的苦果。

  1992年国庆节,天然商厦开业,商城大厦、华联商厦、亚细亚、百货大楼的总经理前往祝贺,敌对情绪消除。王遂舟说:“竞争只是手段,繁荣才是目的。我们的目标是把郑州建成全国性的商贸中心,单靠一场一店根本不行,必须靠郑州全体商业的合力。所以,我们的一举一动,包括竞争,都要从这个大目标着眼,以利于合力的形成。”商城大厦总经理李自强说:“共存才能共荣,共荣才能更加共存,因此任何一家商场的开业,不仅是他们的幸事,也是我们的幸事。”

  从此,持续3年、拼杀得“血淋淋”的商战基本偃旗息鼓。

  1993年亚细亚得到几位在海南发迹的房地产商的资助,组建集团公司,把神话又维持了几年,但北上南下、左冲右突的大规模连锁经营的结果是全面溃败。1997年3月,亚细亚总经理王遂舟在40岁生日那天辞职,河南各地的亚细亚连锁店和全国各地的仟村百货连锁店以平均每4个月一家的速度倒闭,“野太阳”失去了往日的辉煌。

  但亚细亚衣着统一、彬彬有礼、不亢不卑,迎接顾客有招呼声,接待顾客有介绍声,顾客离去有送别的“三声服务”、微笑服务的商业文化,在全国各地生根开花,发芽结果。尤其在郑州根深蒂固,人们在小小的理发店就可以享受到当年亚细亚的服务。

  

  国内外众商家纷纷看好郑州

  

  “商战结束了,亚细亚失去了往日的风光,但是,亚细亚对郑州商业的发展、对郑州人民思想观念的影响、对郑州商业知名度的提高功不可没。”光彩市场经理潘全玉说。

  当时,中央电视台《商战》播出后,郑州商战的话题吸引了全国各大媒体的兴趣,纷纷前来采访报道,这无异于给郑州做了个天大的广告。国内外一流商业企业的老板一下子都明白了“得中原者得天下”的道理,他们从东西南北中逐鹿中原,加快了郑州商贸城建设向纵深发展的步伐。

  1996年6月,江泽民在郑州视察工作时题词:“把郑州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商贸城市。”1997年,国家五部委正式批准郑州为我国商贸中心改革试点城市。1998年,国务院正式批准郑州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明确把郑州建设成中原地区有特色的现代化商贸城市。这都与“商战”分不开。

  到2000年底,郑州建成了功能完善、交易规范的农产品期货和现货市场。中国郑州商品交易所作为国务院确定的我国第一家期货市场试点单位,拥有期货会员300家,被誉为“中国第一市”;先后建成了建材、蔬菜、水果、纺织、食品、图书、电子、服装等一批档次较高的大型专业批发市场。郑州汽车交易市场年交易量约占全国生产量的1/10,郑州农机市场年交易量约占全国农机交易量的1/4,郑州煤炭交易市场跻身全国5大煤炭市场,改建、扩建和新建了一大批大型零售市场。市区形成了高、中、低三级商业群相配套的零售商业服务网络。全市拥有技术贸易机构3500多家,各类人才市场10余个。郑州科技市场成为国家规划的我国中部地区的技术交易中心。此外,全市有各类金融机构2000多家,证券交易机构22家,外汇市场郑州分中心纳入了全国统一的外汇市场;融资市场年融资达100多亿元。

  每年在郑州举办的各类全国性、区域性、专业性交易会、博览会、洽谈会上百次。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先后在郑州举办10次,每次参会逾10万人,成交额突破百亿元。医疗器械交易会、汽车配件交易会、农机订货会和每年的供销社系统看样订货会成交额也都在百亿元以上。国内外近万家商贸机构在郑州设立了办事或经营场所。在郑流动人口平均每天70多万人,高峰时达100万人。

  

  郑州商贸城建设硕果累累

  

  “进入2000年以来,郑州商贸城发展的速度更是惊人,形成的规模有目共睹,在全国也是名列前茅。”市商务局局长宋加利说。

  商贸流通规模日益扩大——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7年完成970亿元,占全省的20%以上,位居第一。在周边6个省会城市中,居武汉、济南之后列第三位,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呈现出较强的竞争力和活力。

  商贸网络不断完善——二七、碧沙、花园路等商业中心的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又形成了以二七路与太康路交叉口为中心,有大商新玛特、百货大楼、光彩市场、大上海城等组成的新商圈。诞生了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丹尼斯配送中心、凤凰建材物流科技园、中环百货、麦德龙郑州店等一大批零售、批发、物流、会展企业,百年德化步行街等一批独具特色、风格各异的特色商业街建成开街。在“心脏”商贸发展的同时,商家把触角伸向了“毛细血管”,金水区鑫苑名家社区、建业城市花园社区被商务部命名为国家级商业示范社区;帝湖社区、清华园社区、郑纺机社区、亚新社区被确定为省级商业示范社区。郑州信基调味品城和毛庄农产品批发市场被商务部、财政部列入“双百市场工程”项目。截至2007年底,巩义、新密等六县(市)共建成达标连锁农家超市1100多个,初步形成了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日用消费品和农资产品连锁流通网络。

  商品交易市场辐射全国——目前,我市共有商品交易市场350余家,其中主城区从事批发业务的商品交易市场有140多个,营业总面积达500多万平方米,经营商户共4.4万余家,直接从业人数约15万人,已成为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服装、汽车、农产品、建材、农资、IT、钢材等商品的集散中心,交易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辐射能力强。郑州银基商贸城、河南凤凰名优建材城、北环中国汽配大世界、中博集团、郑州信基调味品城等在全国同类市场中均居于领先地位。

  连锁商业持续快速增长——目前,我市有零售、餐饮、服务等各类连锁企业100多家,连锁门店2000多个。

  餐饮服务业发展迅速——去年,全市餐饮业营业收入163亿元,同比增长25%,是2003年57.9亿元的2.8倍。

  物流园区建设初具规模——10平方公里范围的圃田物流园区,已有多个物流项目入驻,其中香江物流、澳柯玛物流、河南进口保税中心、国家公路干线物流港、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等5个新建项目投资额达75亿元。

  中部会展之都风采初显——目前,全市展馆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硬件跨入全国先进城市行列,先后获得中国(服务设施)最佳会展城市、中国(综合实力)最佳会展场馆等殊荣。仅去年一年,全市展览面积就超过100万平方米,带动相关产业收入70亿元。

  

  商贸城建设超乎决策层当年预期

  

  市政府原计划“从1993年起至2000年,充分利用郑州区位优势,在京广铁路以东、107国道以西、金水路以南、陇海路以北的区域内,逐步建成有规模、有气魄、功能齐全、辐射全国的第三产业集中区。”

  实际上,商贸城建设超过了原计划的范围,城北形成了以汽车为主的交易市场,城东形成了以建筑材料为主的交易市场,城南形成了以粮食为主的交易市场,城西形成了砂轮生产基地。也就是说,郑州已经形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环城经济带,这个经济带会越来越宽、越来越闪亮。

  “在郑州历史上,郑州街道上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商厦鳞次栉比、店铺星罗棋布,郑州人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视商业并从中感受到商业带来的气息和文化,历史上郑州人民的思想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解放。这得益于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得益于那场史无前例的商战!”潘全玉这样评价。

  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随着商贸城建设步伐的进一步加快,郑州人会摘取更多商贸城带来的硕果。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