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曼哈顿新城 |
|
燕庄的辉煌与尴尬
燕庄村因毛泽东主席的视察而声名鹊起,成了郑州市所有村庄里的一个代表。
据继任村支书彭马群讲,当时燕庄村是郑州市的一个小村子,连都市村庄都算不上,因为离郑州市区太远了,很多村民进趟市区要走很远的路。那时候也很穷,没有什么代步工具,一走就得大半天。不像现在,大车小车都有,很方便。随着郑州市的城市框架扩大,这个原先的远郊小村子也逐渐被城市包围了,成了真正意义上的都市村庄。
燕庄村自毛泽东主席视察过之后,村里开始大力发展农业,开始大办工业。最辉煌的时候,燕庄村这个不足5000人口的村子几乎每家每户都开有小厂房小企业,后来村里整合资源,又兴办起了规模较大的企业。开办企业,让燕庄村村民尝到了甜头,掘到了第一桶金。
村民有钱后,开始翻修自己的住房。把土坯房子扒掉后盖起了瓦房,条件好的盖起了平房。这在当时,是很富裕的象征。
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一座新建的紧邻燕庄的贸易货栈开始兴起。这给了燕庄村一个更好的发展契机,而这一契机几乎影响到燕庄之后近20年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到燕庄求租的人越来越多,租房者已不仅限于那些商人,越来越多的是一些为了理想而来郑州寻梦的人。这里离中心城区并不太远,更重要的是租金低廉,因此颇受青睐。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大批流动人口的拥进,让燕庄村民感到了房屋的矮小,他们纷纷开始筹钱建新居,以期获得更多的利润,房屋扩建潮开始在燕庄涌现。先前的低矮的房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拔地而起的五层六层甚至九层小楼,“牵手楼”“接吻楼”是对当时燕庄密集的建筑拥挤程度一个形象的描绘,几乎密不透风的楼宇中汇集了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村民逐渐以房屋租赁为生计。
时代的变迁让这里从稻麦千重浪的郊区成为交通拥堵、人气聚集的城中村。
门口的公交车有20多路,就两个字:方便。虽然有点烟熏火燎,但24小时可以喝酒吃肉,最主要是住的便宜,在未来大厦上班的很多人都住在这里,白天像白领,晚上就住“鸽子笼”。燕庄村,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不夜村”。
看着川流不息的人群,进进出出的票子,在燕庄村辉煌的背后也存在着很大尴尬。燕庄村党总支书记宋长润说:“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确实给燕庄村带来了人气,也给燕庄村民带来了经济方面的利益,但是也让燕庄村感到了尴尬,卫生、治安等方面出现了问题。特别是治安方面,很多外来人员群居到这里,安全存在着很大隐患。此外卫生方面也是脏、乱、差,给村民和居住人的健康带来了很大压力。村里不得不在这些方面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治理,可最终效果并不是很明显,这让我们感到很头疼。一个夹杂在快速发展中的大都市小村庄,从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郑州市的对外形象。一边是城市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一边是林立的‘牵手楼’‘接吻楼’,脏乱差的卫生状况,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让燕庄显得格外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