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1版:特别报道
3  4  
PDF 版
一个村庄的消失 与一个现代化城市的嬗变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打印】  

一个村庄的消失 与一个现代化城市的嬗变
本报记者 李明德 通讯员 任景刚 文/图
中原网  日期: 2008-06-03  来源: 郑州日报  
1960年5月11日毛泽东主席视察燕庄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潮动中原”系列报道之八

  核心提示

  

  郑州市金水区燕庄村,上世纪60年代初期因毛泽东主席的到来而名扬至今。

  48年后的今天,沐浴着改革开放阳光的燕庄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告别了昨日的历史,在大力改革中,燕庄村已消失在改革大潮中,旧时的模样在人们的记忆中逐渐淡忘,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国际化新城的崛起。它以新的面貌、新的经济发展框架,展示着党和政府的正确改革路线,阐述着一个时代的变迁。

  特殊的历史记忆

  

  郑州市金水区燕庄,是个曾经远离郑州市区的毫不起眼的小村子。然而,谁也想不到,就是这么一个小村子,在1960年5月11日那天,迎来了一位特殊的人物——毛泽东主席。

  毛泽东主席的到来,让这个小村庄声名鹊起。一时间,燕庄村成了郑州市的名村。至今,该村村民谈论起当年毛泽东主席到来时,很多人还是激动不已。

  对于这段特殊的历史,记忆最深刻的有两位老人:一位是燕庄村村民吴东方(原燕庄村村支书吴玉山的儿子,吴玉山当年曾给毛泽东汇报过村里的情况),另一位老人便是当年给毛泽东主席拍照片的原《河南日报》摄影记者魏德忠。

  记者在采访时,寻找到了这两位老人。他们向记者详细讲述了当年毛泽东主席视察燕庄村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在吴东方老人家中最显眼的地方挂着一幅大照片,那上面就是当年毛泽东主席视察燕庄村时吴东方的父亲吴玉山给主席汇报情况时的照片。吴东方笑着说:“现在这幅照片就是我们吴家人的传家宝。”

  谈起当年的一些细节,吴东方遗憾地说:“我爹在2003年去世了,如果不去世他最了解当时的一些细节,你会得到更多的情况。不过对于当年的事情,我也曾经听俺爹说过一些。”

  据吴东方讲,当年毛泽东主席视察燕庄村时他正在读小学五年级。放学回家后才听大人们说起毛泽东主席来燕庄村了,并且父亲还和毛泽东主席说了话。那时候,还是孩童的他,感觉非常自豪,父亲能够见到主席,并且还和主席说了话,在当时那个年代里,这可是一件天大的事情。很多和吴东方同龄的伙伴都很羡慕他,因为他父亲见到了主席,并且和主席说了话。那段时间,小伙伴们整天围着他转,让他讲他父亲与毛泽东主席的故事听。可他当时还小,父亲没告诉他太多细节内容,这让他感到很没面子,没办法给好奇的伙伴们讲太多细节内容。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逐渐从父亲那里听到了更多细节内容。他说:“当时因为父亲是村支书,毛主席来的时候,下到麦田里问父亲一些种粮情况,父亲给主席详细汇报了当时的情况,主席听后提出‘一麦一稻’发展农业。”自此以后,燕庄村遵从主席的指示,开始实行“一麦一稻”种植模式,收完麦子种水稻的模式就这样一直延续了下来,直到最后一块田地消失。

  吴东方说:“当时燕庄村每家每户都挂有毛主席的像,直到现在很多人家里也如此。我们家祖孙四代,都以此为豪,我儿子和我孙子他们都把这段光荣的历史刻在了心里。”正在说话间,吴东方的小孙子吴昊仪拉着他的手调皮地说:“爷爷,那上面的人我认识,那个胖爷爷就是毛主席爷爷,旁边的那个就是你给我说的是你爸爸。”孩子的一番话,逗得一家人笑了起来。

  对于毛泽东主席视察燕庄村这段特殊的历史,原《河南日报》摄影记者魏德忠老人至今记忆犹新。他说:“那年我25岁,还是个小伙子。知道毛主席来视察燕庄村让我去拍照片,我特别地激动。毛泽东生前曾20次来河南视察和开会,我作为《河南日报》的摄影记者,曾有幸8次跟随采访拍照。其中最使我难忘的是毛主席视察郑州郊区燕庄麦田的那次采访。”

  据魏德忠回忆:那是1960年5月11日下午,我按照省委通知,事先来到郊区燕庄,经过反复观察,选择了恰当的拍照角度。5月的田野,麦香袭人,麦浪起伏,绿中透黄,齐齐整整,一眼望去,令人心旷神怡。

  不一会儿,几辆黑色轿车缓缓开来,停在路边。最先跳下车的是毛主席随行的新华社两位女摄影师,她们环视一下四周,也看上了我选择的拍摄地点,和我站在一起,举起了相机。

  毛主席在省委书记吴芝圃的陪同下,兴致勃勃地走到麦田地头。毛主席视察的这块麦田,处于郑汴公路旁,站在公路上,面前麦田尽收眼底。这时,大队党支部书记吴玉山,如数家珍般向毛主席汇报他们施了多少肥,浇了多少次水,计划亩产多少斤。毛主席听着,脸上时时露出满意的笑容。此情此景,十分动人。我们都想把这情景摄入镜头,但毛主席一行离麦田较远,无法拍摄,我示意省里陪同人员往前站站,可是还不行,因为毛主席站的地方高,我们选的地方低,仰角上摄,可以拍下主席的形象,但无法显出麦田的背景。拍照毛主席视察麦田的新闻,图片上看不见麦田,新闻五要素都不具备怎么能行!

  我们示意省里陪同人员往麦地前走走,但是那天刚下过一场雨,省委的负责同志担心地里泥泞,不想让主席下到麦田里去。我们几位摄影记者,站在麦田里,心急如焚,似乎心里都在呼叫:“毛主席能下到麦地里该多好啊!”跟随主席的女摄影师也急得直向毛主席打手势,我心里不由地一惊,“怎么敢指挥伟大领袖”。真没想到毛主席立即明白了记者的意思,把插在裤兜里的右手往前一伸,向陪同人员说:“我们还是到地里看看吧!”主席缓慢地走进麦田,走到我们理想的拍照角度,这时照相机快门的咔嚓声接连不断,闪光灯放出道道光亮,拍下毛主席视察麦田的镜头。我心里充满激动,充满喜悦,频频向主席的随行记者点头致意,她们欣喜地告诉我说“这是常事。毛主席经常对身边工作的人员说,你们为我服务,为我拍照,都是革命工作,如果工作需要,我也应该服从你们。”毛主席就是这样善解人意,善于尊重他人。

  正说话间,毛主席已经来到我们面前。尽管已经多次给主席拍照,但在这样近的距离与毛主席面对面地站着,我还是第一次。我不禁惊喜万分,有点儿手足无措了。这时,毛主席举起右手,用拇指和食指扣成一个圆形,比作照相机的镜头,往右眼上一放,幽默地说:“你们总是一只眼睛看人,目标集中啊!”逗得我们都哈哈大笑起来。说完了笑话,毛主席又认真起来,对我们说道“你们要把镜头对准群众,不要老对准我。要多照群众,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

  毛主席说这句话时的神态、语气,我至今仍记得清清楚楚。这句沉甸甸的话,我不断反复体味,它一直指导着我几十年的摄影生涯。为人民群众传神写照,为时代留下足迹,成为我的信念。

  1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