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越来越多的青年男女通过“相亲”的方式结识、相恋并最终步人婚姻的殿堂。与很多人的看法不同,“相亲”其实并不“老土”,在国外不少地方,“相亲”也依然是解决“个人问题”的一大途径,只不过外国人“相亲”的方式更加多样、更加有创意而已。
欧美:
“智慧相亲”大行其道
不久前的一个夜里,纽约公共图书馆举办一场讲座,主题是“女权主义的现代意义”。主办方没有想到,15美元一张的门票几乎很快被一抢而光。来听讲座的,很多是渴望结交异性的单身年轻人。30岁的音乐电视制片人保罗·托雷斯表示,在这种讲座上,他能了解未来“另一半”的思想。
这样的新风潮正在悄悄席卷美国东北部的一些中心城市,其中包括纽约、华盛顿和波士顿。成千上万的年轻人舍弃了聚餐和无聊电影,转而夜游博物馆,参加由鸡尾酒开场的辩论会和有饮料供应、有业余乐队伴奏的读书会。在纽约,有语言天分的单身者甚至热衷于参加单词拼写比赛,以便引起异性的注意。
纽约公共图书馆系列讲座目前已经成了纽约“智慧相亲”的主要景观。两年前,讲座听众的平均年龄是68岁;现在,听众们平均41岁,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下降。
2002年,“智慧相亲”的概念首先在英国出现,源自一系列有名流参加的电视现场辩论会,论题包括“一夫一妻制毒害心灵”、“撒切尔夫人拯救了英国”等,影星休·格兰特就曾参与讨论。
去年,“智慧相亲”的节目形式传到纽约,由慈善家罗伯特·罗森克兰茨发起。保守派评论家莫妮卡·克劳莉和风险投资家比尔·席格等都成为座上客,唇枪舌剑吸引了大批年轻人。
辩论之前,有一场45分钟的鸡尾酒会。辩论一开始可就没那么风度翩翩了。有一次谈的是全球变暖,结果演变为作家迈克尔·克莱顿和其他辩论者的骂战,这让一些听众莫名兴奋。还有一次谈的是“美国是否太宗教化了?”28岁的安迪·克里斯和他25岁的女友凯特·劳伯去听了,那是他俩第二次约会。克里斯回忆说:“辩论比我们想像的激烈得多,凯特和我的意见完全不一致。”在回家的地铁上,他俩辩论了40分钟。“这不是吵架,而是互动,分享思想,比出去看电影强多了。”
在过去的一年里,美国的数十家文化机构瞄准市场需求,推出了针对“智慧相亲”人群的活动。一些婚恋网站也在这点上大做文章,帮人们寻找思想相近的另一半。2005年成立的“智慧连接”网站就是这样。到现在,该网站已经有了6000名会员。
韩国:电脑正在取代媒婆
如今在韩国,婚介所数量剧增。这些婚介所越来越依靠电脑给服务对象挑选合适的“另一半”。
韩国婚姻文化研究所所长李喜吉表示:“电脑的眼光比媒婆强得多。”根据统计资料,媒婆在向相亲的双方介绍各自的情况后,答应见面的几率平均为12%。但如果通过电脑“匹配”,这一几率可以提高至22%。
韩国的善友公司就专门开发出了一套名为“协调对象系统”的软件。比如,一个名叫朴东一的男性,在善友公司的电脑上输入自己的条件——“首尔中流的S大学毕业、年薪3000万韩元、一般企业(30大企业外)白领、30岁”,然后是身高、体重、宗教,父母的职业……总共有160多项。输入完毕后,电脑首先会显示朴东一在“婚姻市场”上的竞争力评分为71,随即会给出38位最佳“女性候选人”,其中最合适的对象是一位现年29岁、毕业于大专的10级女公务员,年薪1800万韩元。如果朴东一把自己的职业改为专利律师,年薪改为7000万韩元,电脑立即会“改变态度”。这次介绍的女性年龄28岁,毕业的学校也改为首尔的中流大学,职业为大企业白领,年薪2600万韩元。
此外,在一些年轻人中,正在流行一种名为“007见面会”的约会方式。“007”是被人们广为熟悉的间谍代号,要求遵照上级指示行动。
在这种见面会中,男性按照指示穿着某种颜色的外衣,或手里拿着约定的物品,女性则在暗处观望,如果合心意就上前打招呼。其最大魅力在于,如果女性不喜欢,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走掉;男性却有被路人嘲笑的危险,因此男性需要有一定的勇气。
西班牙:
扇子一挥爱情就来
在西班牙的一些社交场合,年轻女性总要带把扇子。男性如果看上了某位姑娘想上去搭讪,这把扇子能传递相当重要的信息。
如果姑娘对求爱男子做出用扇子将自己脸的下半部遮起来的动作,这是向对方表示“我爱你”或“我对你一见钟情”。男子见状,便会热情地同姑娘拥抱接吻。第一次约会分手时,如果姑娘打开扇子,支着下颏,这是告诉对方“我希望能够早点再见到你”。痴情的男子一定会照办的。
相反,如果姑娘第一眼没有相中对方,她会把扇子往桌子上一掷,表示“我对你产生不了爱”,男子见状,便应该知趣地离去。如果还不死心,那也只能另找机会继续追求。不过如果发现女方用力地扇动扇子,那他最好赶紧离开,而且从此不再想这件事。因为,女子做这种动作的意思是“请你离开我!否则,我的丈夫会跟你决斗!”
摘自《上海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