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2版:要闻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掐死情人卖女儿
昨日开审狠心汉
中原区四社区拔河比赛
30辆环保公交车
21日上路
建筑工地
半年夺11命
全省高速公路开始刷卡付费
圆梦行动一天筹款202万
37个养殖场生态养猪
今年力推5家企业上市
郑州地铁部分线路要调整
让居住者安心投资者放心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为了大地的丰收
——我市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纪实

本报记者 刘俊礼 通讯员 谢鸿利

这阵子,新密市刘寨镇农民黄梅花心情格外好。村里去年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修了渠,打了机井,埋设了地埋管道,原来“靠天收”的土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高产田。在去冬今春大旱的情况下,她家的3.5亩优质小麦依然获得了丰收:收获了1800多公斤,比去年增产650多公斤。

市农调队最近公布对全市夏粮实产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今年我市夏粮总产量78.82万吨,增长0.7%;其中,小麦单产299公斤/亩,增长0.18%,再创历史新高……这其中,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功不可没。

强化基础设施 建设高标准农田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大障碍。而农业综合开发恰恰是各级政府以财政投入为导向,带动地方对中低产田进行水、土、田、林、路综合治理,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的重要举措。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对广大农民来说,可谓天降甘霖。

近年来,我市农业综合开发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大局,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进一步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努力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大力推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新郑市薛店镇连续3年投入1422万元,改造中低产田3万亩,在项目区新修道路69.2公里,平整土地1849亩,埋设农用线路32.5公里,新打、修复机井113眼,铺设地埋管道49公里,植树14.6万株。经过改造,项目区治理沙化面积1.2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8300亩,改善灌溉面积2200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460万公斤。采访中,获益匪浅的农民兄弟告诉记者:“感谢农开办的同志帮助我们改造土地,要不是他们,今年我们这里的沙荒地准是颗粒无收。”

薛店镇农开项目只是我市农开工作的一个缩影。据了解,划入农业开发综合项目区的土地过去都是些中低产田或者荒僻坡地,如今放眼望去,这些土地已是万亩良田,绿浪滚滚,田成方、树成林,路相连、渠相通,旱能灌、涝能排,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

据统计,近年来,我市累计投入各类开发资金4.48亿元,改造中低产田49.79万亩,项目区新增粮食生产能力7560万公斤,农业综合开发已成为我市农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实施结构调整 提高农业效益

农业综合开发水平高低,关键在于农业比较效益的高低。市委、市政府“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建设成为全市农业结构调整的示范区、现代农业的试验区”的要求,为农业综合开发指明了方向。市农开办在工作中坚持把农业综合开发与结构调整紧密结合,在群众自愿的前提下,科学引导项目区群众进行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土地产出效益的最大化。

这一主导思想集中体现在“一般不种粮食、不种一般粮食”的农作物布局上。各项目区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为支撑,最大限度地提高项目区农业的比较效益。农业基础条件相对脆弱的新密市在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建设过程中,把农业综合开发与农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在项目建设的同时进行结构调整,实现了项目建成、调整到位、效益到户的良好局面。

我市农业综合开发突出重点,培育亮点,着力向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倾斜。我市有中牟西瓜、大蒜,新郑大枣,近郊蔬菜、小杂果,邙岭石榴等传统优势种植业产业基地,有新郑养鸡、荥阳养猪、沿黄河一带养奶牛等传统优势养殖产业基地。为进一步使这些优势产业“强筋壮骨”,提升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近年来,我市农业综合开发主动向优势农产品产业基地倾斜,优先扶持当地的农业主导产业带和优势产业基地项目。

如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已经成为我市农业结构调整的“示范区”和“样板区”,在其辐射带动下,全市调整农作物结构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为广大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据统计,近年来,项目区结构调整面积达20万亩,新增农业总产值32352万元,直接受益农民年均增收411元。

培育龙头企业 促进农民增收

培育龙头企业,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市农开办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加大对产业化经营项目扶持力度,使龙头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以龙头带动基地发展,以基地带动农民致富。

经过对奥星实业有限公司连续扶持,该农开项目已安排劳动力168人,年销售红枣500吨,实现产值3000万元。目前,奥星实业有限公司原料基地辐射新疆、河北、山西、陕西、山东等五个省区,直接带动枣区近1000万枣农致富,其中带动新郑市10多万枣农,使每个枣农种植枣树一项收入达到4000元。

经过对郑州丰乐农庄、思念食品有限公司、毛庄绿园有限公司等大型农业龙头企业进行扶持,目前,丰乐农庄成为带动近郊农业发展、促进我市观光旅游体验农业兴起的龙头,思念食品有限公司成为带动全市乃至全省粮食发展的龙头。同时,还促进了近郊优质无公害蔬菜、花卉等基地的建设和发展。

发挥项目优势 推动新农村建设

市农开办坚持把农业综合开发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发展产业,培育新型合作组织作为建设新农村的基础来抓,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

如今,在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综合开发的作用和效益日益显现。在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新郑市北靳楼村,市农开办帮助该村改造中低产田1万亩,使北靳楼村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成为全市第一批新农村试点村。在2006、2007年度,农开办又连续对该村的主导产业养鸡业进行扶持,催生出带动当地养鸡业发展的龙头——新郑市嫘祖苑养殖有限公司,成为带动当地农民致富的生力军。

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搞好项目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规范化建设,是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助推新农村建设的又一举措。通过增强合作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使其走上了良性运作和健康发展的轨道,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孵化器”。在市农开办的扶持下,荥阳市王村镇韩村养猪合作社实现了养殖业从管理松散的散养型向集约化、规模化养殖转变。2007年,该社完成年销售总收入1086万元,实现净利润330万元,辐射周边农户300多户,每年养殖无公害生猪1万头,为当地群众带来了丰厚的收入。

农业综合开发的有效实施,发展了农业农村经济,提高了农民收入,带动发展了循环农业、绿色农业,促使我市现代农业逐步走上了一条可持续快速发展的路子,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市农开办主任李刚良介绍说,农业综合开发不仅在实施中让当地农民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而且还是一项惠及子孙后代的“民心工程”。今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土地治理改造中低产田的意见》,规定从2008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2118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治理改造中低产田5万亩,形成了农业综合开发的长期投入机制。

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正在为全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