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4版:观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继续解放思想 实现郑州跨越式发展
公正行使审判权 创设和谐司法环境
在解放思想中激发改革创新精神
组织部门解放思想要树立“四种眼光”
民族认同感如何建构
影响农村党员发展的原因和对策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民族认同感如何建构

四川汶川地震发生以来,中华民族的爱国热情被这场自然灾害所点燃并释放,凝聚成了一股前所未有的伟大力量。“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大规模自然灾害面前,一种曾在我们的期待中淡出了很久的国家认同,正在2008年的几场考验中逐渐显现在中国人身上。” 而民族认同则是作为国家认同一个基本内容和层次而存在。

国家认同是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信仰、价值和行动取向的集中体现,本质上是一种集体观念。民族认同表示个体对所属群体的归属感,即一个民族中的人们对于自己所属民族的归属意识。

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民族这个概念本身应该包括三个层次的含义,第一层是中华民族的统一体;第二层是组成中华民族统一体的各个民族,即现在组成中华民族的56个民族;第三层是组成中华民族的各个民族的内部还有各具自身特色的部分。 在民族认同的建构上,一是在中华民族的统一体这个层次上,强调作为整体的中华民族的统一性和共同性。在这次抗震救灾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各民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捐款捐物……可以说各个民族都积极参与到抗震救灾活动当中,把自己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强化了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共休戚、共命运、共存亡的感情与道义”。

二是要在挖掘共同的民族性上,要以公民权为本位构建民族认同,进而形成整体的国家认同。多民族国家中的任何一个民族都是在与其他民族的族性区别中自我辨认的,但56个民族能够走到一起建立一个国家不是偶然的,它是某些现实的共性、互补的因素以及共同追求整合的结果。汶川地震发生后,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就明确指示:第一位的任务是救人。围绕“救人”这个重点,迅速组织抢救大军,统筹安排抢救工作。政府行动的背后是对公民生命权的尊重,从而引起各民族的共鸣,以公民权为本位构建民族认同,并寻求共同的民族性,是国民由对各民族的忠诚转化为对多民族国家的忠诚的重要条件。

三是要着重培育和构建作为整体的中华民族的具有时代精神和发展取向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质。民族精神的实质是“族群归属”,即对某一特定的民族、社群、文化、传统和语言的归属,并由此而分享一种共同的历史、共同的情感、共同的想法和共同的生活方式。而民族气质也要与时俱进,具有时代精神和新的内涵。美国媒体载文指出:在这场举国上下的民族行动中,世界看到中国人民百折不挠,再铸民族之魂。《南方周末》的时评也指出,汶川地震激发的新的全民抗战正铸就我们新的民族气质。 樊红敏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