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2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天下女人
冯玉祥在郑州
包藏祸心
郑州与农业有关的街和路(上)
“孝”字是这样写的
自在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无标题

生妙绪办学

郭增磊

清朝光绪九年(1883年),生妙绪出生于郑州城北的河村(今郑州市金水区柳林镇大河村)。幼年的生妙绪在河村读私塾时,诗文、书法很好,成为同窗学友中的佼佼者。成年后,生妙绪曾考中秀才。正当他准备考取举人、进士时,正逢清朝末期的社会变革,科举制度被彻底废除。见考取功名无望,生妙绪便决定以教学为业,为家乡培养人才。于是,他应本村塾东邵先行之聘,在河村当塾师。

辛亥革命后,各种进步的新思想随之产生,兴起新文化运动。生妙绪逐步接受新思想,着手创办新式学堂(俗称“洋学”)。

创办学堂需要房屋、资金、教师,生妙绪在既没有拨款、又缺乏教师的情况下,顶着一些守旧者的阻挠和嘲讽,多处奔走,呼吁办学。功夫不负有心人。民国13年(1924年),生妙绪利用本村村南的关帝庙创办了郑县北郊的第一所新式学堂——河村小学。生妙绪为学校的第一任校长,他严于律己,兢兢业业,为学校制定了完善的校规、校训等,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此后,在河村小学的影响下,郑县北郊相继创办了几所新式学堂,使当地的教育情况大为改观。

几年后,看到路砦(今柳林镇路砦村)没有学校,生妙绪就协助路砦村民到有关部门呼吁、协调。见已是当地文化名人的生妙绪都在为外村人办学忙碌,相关单位的官员很受感动,纷纷表示支持。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民国24年(1935年),郑县北郊的第一所国民小学(公办学校)——路砦小学创办成功,生妙绪被任命为校长。

后来,生妙绪又应邀到郑县北郊的杓袁、石桥等地任教,足迹到达北郊的多个村庄。

作为郑县北郊的文化名人,当地的一些大型红白事常常请生妙绪来主持,办事的“主家”也都为能请到他而引以为荣。此外,郑县的一些商号、店铺也多请生妙绪书写牌匾。其中京水镇的“泰兴同”、“恒玉合”,东大街的“玉泰生”等均由生妙绪所书。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