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2版:郑风 上一版3
挂职
冯玉祥在郑州
说“一”
困兽犹斗
诗意里的秋风
趣说“覆水难收”
认识黄河、黄土、黄河文化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诗意里的秋风

宋步明

秋风最早出现在《诗经》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一下子就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秋意,虽然没有看见秋风的字样,但却看见了白露为霜的清晨,悄立于秋风及蒹葭中在水一方的伊人。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是两千八百年前《九歌》里的秋风,屈原对着秋风中的洞庭,看树叶纷飞飘零,风刮起屈原的衣襟,霜天冷峭,汨罗江远远地像一条长长的衣带,在秋风里,“众人皆醉我独醒”,不知有谁知道诗人在秋风里的悲悯情怀?

秋风在三国时代的天空中也吹得那样强劲。曹植的两句“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脱俗而睿智的文风,苍凉而雄劲的意境,骨气充盈,淋漓悲壮,一下子就让人过目不忘。

曹操千古名作《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我们看到了一个不能忘记的意象:“东临竭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他击败袁绍得胜归来,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公元207年的曹操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在秋风中涌动的大海,心情也像汹涌的海浪一样澎湃,浩渺接天,在曹操的秋风里,是一片壮怀激烈。

杜甫时代的秋风,不禁让人扼腕感叹:“风急天高猿啸衰,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据考证,这首《登高》选自《杜少陵集详论》,当时的杜甫在公元767年寄居夔州,也就是重庆奉节县,在江边的高山上,诗人面对的是瑟瑟的秋风,滚滚的江涛,耳边是风声、猿啸,长年漂泊,老病哀愁,杜甫把自己的一腔无奈写给了秋风。

如果说杜甫的秋风给我们的印象是悲愤的,那么宋代陆游的秋风却是壮志未酬的感慨,“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那两次胜仗,一次在大雪纷飞的瓜州渡,宋军击溃了金主完颜率领的企图南下的大军,而另一次则是在陕西宝鸡西南,在阵阵秋风中,同仇敌忾的宋军铁蹄所向披靡,然而,秋风依然,却只有两鬓飞白,只有秋风浩荡的时候,心中才有涌起千军万马的铁骑,陆游的秋风是那样豪迈、雄健。

1907年7月13日下午,鉴湖女侠秋瑾被捕,7月15日凌晨被杀于绍兴府闹市轩亭口,秋瑾被押到绍兴知府衙门后,当时在知府衙门大堂上受到严刑,秋瑾挥笔写下了“秋风秋雨愁煞人”七个大字,在绍兴慷慨就义,时年31岁。

1929年的秋天,毛泽东在上杭指导闽西根据地的土地革命运动,写下了那首著名的《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一年一度秋风劲,毛泽东登高远望之际,面对秋天的景色,充满了豪放乐观的豪情,在秋风的劲吹里,一切是放眼辽阔江天,显得生机勃勃,让人心胸为之开阔,在诗人毛泽东信笔挥洒的秋风中,折射出超越古人的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思想境界。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