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去仇容人两例
苏 鸯
治国用人得有器量,要能容人。这种器量尤其表现在对待先前有过仇隙的人才,能够分析其德行,不计私怨,不避亲疏,捐弃前嫌而任之。
三国时代的君主都能用人,而曹操在用人方面则更胜一筹。他明确提出:“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凡是有真才实学的,不论敌我、亲疏、远近他都量才录用。
文学家陈琳原在袁绍手下任记室,为袁绍起草过讨伐曹操的檄文,骂曹操是“赘阉遗丑”,把曹操的祖父、父亲都骂了。曹操打败袁绍得到了陈琳,曹操问:“你为袁绍写檄文,骂我一个人不就完了?恶严指其身嘛!何必骂我祖孙三代?”陈琳回答说:“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曹操毕竟是个有修养、有见解的爱才者,他不咎既往,仍然任命陈琳为军谋祭酒,掌管文书事务。
正因为曹操用人有这种坦荡的胸怀,所以许多人才都向曹操阵营流动,使魏国形成了谋士如云、战将如林的鼎盛局面。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在起兵之初非常注意网罗人才,他一再强调“政治之道,在于得贤”“贤才不备,不足以为治”。其主要措施之一是宽大为怀,取才于敌,千方百计将元朝的有用人才纳为己用。他宣布了“不以前过为过”的政策,明确“仕元者”“贤才不乏人”,因而对为元朝效过力的人概不追查,量才而用。
元朝的郭云是个武将,忠于元室,力抗朱元璋。朱元璋部将徐达指挥军队扫荡中原,其他州县望风而逃,唯有郭云负隅顽抗,坚持不降。徐达后来抓住郭云,郭云破口大骂,但求一死。徐达把郭云押至南京,朱元璋赞扬郭云的骨气,立即放了他。因为郭云是个武将,朱元璋觉得让他马上反戈打元朝会伤他的感情,于是,便有意让他读一节《汉书》。郭云双手接过《汉书》,很熟悉地读了起来,而且边读边讲。朱元璋细心倾听,暗暗叹服:此人不仅很有气节,还很有才学。于是便命他为漂水知县。郭云上任后,为官清明,办事练达,不多久把漂水县治理得很好。朱元璋知道后,下诏书赞扬,并擢升他为南阳卫指挥金事,派他回到家乡收编归部,就地驻防。郭云回到家乡,很快就组织起一支军队,为明朝统一全国立下了大功。这充分说明朱元璋不但有容人之量,而且懂得人的心理,度人用人都恰到好处。
以上事例说明,治国兴邦,要善于发现和使用人才。即使是有过错,甚至是对自己有仇隙的人,也能做到“国事重于私仇”,虽仇不弃,唯才是举,这才是政治家的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