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2版:郑风 上一版3
如果爱
挂职
羡慕米儿
《石羊里的西夏》
先给个“获奖理由”
窗下系列
图片说明
图片说明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先给个“获奖理由”

陈鲁民

在所有诺贝尔奖里,中国人意见最大的就是文学奖。因为,中国“著名作家”最多,小说产量最高,作家活动也最频繁,可是至今仍是获奖空白。所以,每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一公布,就总要在中国文坛来个小地震,作家们总要难受上一阵子,有骂骂咧咧的,有不以为然的,有大失所望的,也有嗤之以鼻的。这作为情绪发泄,固无不可,但实在于事无补,还不如静下心来,认真琢磨一下获奖作品好在哪里,听听人家的获奖理由,想想自己的差距何在,可能会更有意义。

先说今年新科状元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他的获奖理由是:“他是文学新领域的开拓者,他的作品具有诗意般的神秘,它是旧习俗的死亡,新生命的诞生,探索着在当代文明掩盖下的人性,他的作品标志着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交融。”扪心自问,我们有这样水平的作品吗?如果真有这样的佳作,既有开拓性精神,又有“诗意般的神秘”,那你就耐心等着吧,诺贝尔文学奖离你就不远了。当然,这一等也许要几十年,毕竟还有那么多优秀作家都在排队呢,即便是克莱齐奥,也已等了多年,直到68岁才成了正果。

2006年,土耳其作家奥罕·帕慕克获奖,他的获奖理由是:“在追求他故乡忧郁的灵魂时发现了文明之间的冲突和交错的新象征。”如果我们忘掉“故乡忧郁的灵魂”,没有了根,却为赶时髦热衷于写那些故弄玄虚的盗墓小说、胡编乱造的灵异小说、乌七八糟的情色小说,或许可能在畅销书排行榜上名列前茅,可能发大财,可能有若干粉丝,但可以肯定是绝不会得到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的青睐的。

2004年,奥地利女作家艾尔芙蕾德·耶利内克折桂,其获奖理由是:“小说和剧本中表现出了音乐动感,用超凡的语言显示了社会的荒谬及其使人屈服的奇异力量。”倘若一个作家日成万言,一年就推出几部长篇小说,急急忙忙就像打仗一样,恐怕他是没有时间也没兴趣使自己的小说具有“音乐动感”的,自然也不会有“超凡的语言”,那么,他写的越多,就离诺贝尔文学奖越远。

2003年,南非作家约翰·马克斯维尔·库切夺冠,他的获奖理由是:“小说精准地刻画了众多假面具下的人性本质。”文学就是人学,好的作品一定要有几个人物血肉饱满,性格鲜明,人性刻画深刻,如曹雪芹笔下的宝、黛,鲁迅笔下的阿Q,雨果笔下的冉阿让,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等等。而对这些典型人物的“精准地刻画”,光靠在书斋里苦思冥想、闭门造车是不行的,必须长期观察社会,深入底层。然环顾左右,如今还有几个作家在扎扎实实地深入生活,认真观察社会?因而,人物虚假、苍白,情节难经推敲,乃为很多作家通病,获奖自然也成奢谈。

2001年,英国作家维·苏·奈保尔一枝独秀,其获奖理由是:“其著作将极具洞察力的叙述与不为世俗左右的探索融为一体,是驱策人们从扭曲的历史中探寻真实的动力。”作家就应特立独行,不趋时,不媚俗,勇于探索,有悲悯情怀,通过自己的作品,给人以理想主义的感动,使人获取前进的动力,这也是诺贝尔文学奖评委最看重的特质。如果我们的作家还在迷恋与大众无关的“私人写作”,滥情于欲望发泄的“下半身写作”,兴趣盎然地在玩弄新写实、后现代、先锋写作、快餐文化等等,那也就自娱自乐吧,写再多也是文学垃圾。当然,也有文坛大佬说:文学垃圾也是繁荣——不是奇谈怪论,也是自欺欺人。

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已尘埃落定,名花有主。有志于此的中国作家,不必牢骚满腹,不必自怨自艾,还是先把自己的作品写好,把“获奖理由”准备充分再说吧。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