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22版:纪念郑州解放60周年特刊-巨变 上一版3  4下一版
现代工业 历史昭示未来
省会迁郑
开创新的时代
城乡一体 乡村美景如画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现代工业 历史昭示未来

本报记者 党贺喜 文 丁友明 图

翻开共和国大事记,人们会“纳闷”,“一五”计划的时限跨度很有点儿意思:1953~1957。而事实上,“一五”计划从1951年就开始编制了,直到1955年3月中国共产党的代表大会通过,历时4年,其间大的修改就有6次。也就是说,“一五”计划是边制定边实施,在实施两年半后才定案的。而“工业增速,赶英超美”则是“一五”计划之“纲”。

和共和国现代工业草创节拍同步,中原腹地,河南省会郑州在“一五”期间,现代工业风起云涌,“金种子”遍地开花。回望半个多世纪前,我们不妨再现这样一段简短、凝固而意味深远的数字化表述——“一五”期间,国家投资3.2215亿元,新建、扩建了第二砂轮厂(现在的白鸽集团),郑州纺织机械厂以及郑州国棉一、三、四、五、六厂等65家骨干企业……(《郑州工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而在谈到郑州现代工业的肇始时,每一个郑州人都绕不过西郊那片“纺织城”,人们曾经形象地说:郑州,是一座被纺车“纺大”的城市,足见纺织工业对郑州发展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创业艰难百战多

往事如烟。如果说,引经据典,翻箱倒柜找到郑州现代工业初创的史料是一件并非艰难的工作,那么,当记者试图复制、解读半个多世纪前,数字背后的故事却难之又难!

秋日的暖阳下,在伊河路15号院,记者费尽周折找到了一位92岁高龄的老人。他是当年那段激情燃烧岁月的“第一见证人”,他是郑州实现工业化革命首战的总指挥,他就是郑州的“老市长”王钧智。

生于1916年的王钧智,祖籍山东沂蒙山地区。自1951年来到郑州工作,迄今已经57个年头了。其中,1951年任郑州市副市长,1956年至1968年任郑州市市长。

“郑州地处中原腹地,是重要交通枢纽,又是省会,具有发展工业的优越条件,于是,被列为国家建设的重点城市。不光是‘一五’,在头几个五年计划中,通过编制和组织实施,郑州才一步步走向比较先进的综合性工业城市。”说起往事,王老文脉清晰,语言流畅,思路依然那么敏捷。

创业艰难百战多。谈及“一五”创业,王老感慨万端。单说建设资金的筹措就让王老“刻骨铭心”!当时,国家工商企业利润和税收全部上缴,银行贷款存储不能动,集体企业利润不能调。在多次向上争取后,郑州才有了每年10万元的城市消防卫生规费收入,后来又允许在自来水水费、公共汽车费和电费上搞附加费,再后来又把房地产税留给城市。这些收费叫做自筹款,市里可以支配使用。“年轻人啊,你知道当时我这个市长有多大权力吗?省里规定:市长批准开支每次不能超过5000元,后来,我这个市长的‘权力’又扩大到1万元哪!”王老对当时自己的审批权限记忆犹新,诙谐地说到。

高层有高层的困难,基层有基层的坎坷。在郑州四棉公司的老干部处,记者造访了郑州四棉原副厂长、78岁高龄的李振声老人。他回忆说:1953年,当时,他这位年仅23岁的江苏南通小伙奉命从上海前来郑州参与一棉、四棉筹建,集体住在火车站附近的食品街,有时坐车,有时步行四五公里来到现在的西郊棉纺厂建设工地,风雨无阻。最“要命”的是,当时的供应口粮,杂粮和细粮的配备比例是8∶2,仅仅是一日三餐就让他这个江南小伙儿没齿难忘!

今年75岁的贺友三,老家宁波,退休前是郑州四棉的工段长,自学成才被特批的工程师。忆及难忘的岁月,他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那时,一间房住十几个人太正常了,我们小两口,再加上我岳父母和小妹就挤在一间十七八平方米的小屋子,蚊帐一架就算隔开的单间。”

采访当年的见证人,记者突出的感受一是“麻烦”,二是心酸。

好不容易“顺藤摸瓜”打听到一位,但采访起来十分“麻烦”。记者和四棉的老副厂长李振声交谈时,除了要克服彼此的语言障碍,需要工作人员不时地“翻译”,还得吼着嗓子喊。“我的耳朵很背,就是因为在布机车间当了8年车间主任,那个噪音啊,实在是太大啦。”李振声解释说。

让记者心酸的是,好不容易“物色”到一位理想的采访对象,结果,跑来跑去却被证实斯人已去。“我约略估算了,我们那一茬南方来的老人,大约已有三分之二不在了。”说这话时,贺友三动情地用手揩着浑浊的泪水。

是的,“一五”期间,一批又一批东北、江苏、上海、浙江和湖北等地的青年才俊,纷纷扎根郑州。半个多世纪的沧桑,给他们留下了太多太深的青春记忆和岁月蹉跎。

为有牺牲多壮志。在郑州西部的老国有企业,尤其是几大棉纺厂,“献了青春献子孙,几代同堂为工厂”的故事,虽然版本不同,主题却是相似的:一切为了郑州工业的崛起!或许,贺友三老人的故事更有典型性:他本人“从一而终”,一辈子呆在四棉,老伴儿无锡人,三棉退休职工;子孙们全部是在郑州生、郑州长,儿子是纺织供销公司员工;姑娘是三棉职工,女婿是四棉职工。“我们家可是‘多语家庭’,河南话、宁波话、无锡话、普通话通用。”贺友三开玩笑说着。

往事并不如烟。回顾自己的一生,贺友三老人说出了他们那代人的心里话:“那是一个有激情,讲奉献,倡导艰苦奋斗,爱岗敬业的火红年代。看到工厂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一样,亲切,高兴,有成就感,我们无怨无悔!”

现代工业奠基礼

共和国不会忘记,郑州人更不会忘记。上世纪50年代末期,四棉一项名为“无梭喷气织布机”的大发明足足让当班产量翻了一番,这在当时轰动全国,也“惊动”了毛泽东、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前来视察。1960年5月11日,毛主席在郑州工业展览馆观摩表演时夸赞到:“天上有喷气飞机,地下有喷气织机。”1960年2月18日,邓小平同志专程来到四棉公司视察,贺友三亲自开纺车、放慢动作,为小平同志演示了近20分钟,“当时我还和小平同志握手了呢!”对48年前的难忘的一幕,贺友三记忆犹新,边回忆边模仿出当年开车表演的动作。

“无梭喷气织布机”的问世,只是“一五”期间郑州工业崛起的靓丽礼花之一。在王钧智老人撰写的回忆文章里,记者看到,“一五”之前,郑州只有一个不到200千瓦的小型发电厂,四五家卷烟厂和面粉厂,几家只能做面条机和手摇脚蹬轧棉花机的小铁工厂的城市,而以“一五”为先导,短短十几年间,100多个大中型企业落户郑州,形成了郑州工业的基本框架。否则,郑州的城市快速发展和在全国的重要地位是不可能奠定的。唯有如此,王钧智老人才有感而发,念念不忘说到:“工业极具进攻性、扩张性,它的产品流向四方,财富回流本地,拉大城市框架,强化经济基础,这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功不可没的!”

万丈高楼平地起。正是得益于“一五”期间播撒的“金种子”,郑州才与时俱进,打下了坚实经济基础,从而为郑州现代工业举行了奠基礼! (图片为资料照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