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6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陇海大院现象与城市文明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郑州日报、郑州电视台特别节目《周末面对面》
陇海大院现象与城市文明
多家企业、学校和个人纷纷向高新海奉献爱心。
手持祥云火炬留个影,高新海感到特幸福。
高新海至今未忘二七区民政局的两位老干部,是她们当年的一句话感动了高新海,也改变了他的后半生。

(上接第五版)

刘道兴:现在中国的社会学有一个最新发展,就叫做“陌生人世界的社会学”,就是大家本来不认识,你从山东来、我从安阳来、他从信阳来,我们都到郑州市,我们都到一个小区里来了,我们语言说话什么的都不一样,文化基础也不一样,你在这个公司上班,他在那个报社上班,大家互相都不认识。但是现在大家到了一个社区里,住在一个门洞,甚至对门住,你是干什么的,大家都不清楚,有时候还要保密,这样弄得人际关系越来越淡薄。

主持人:我前段时间看了一个新闻,两个人住一个小区,就是为了一个车位,两个人大打出手,结果造成了一个人死亡,一个人被判死刑。更让人感到“可笑”的是,两个人竟然是对门邻居,相居多年互不相知,出事之后,两家都悔恨不已。

刘道兴:所以,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对邻里关系看得是非常重的,百年的亲戚都不如一个邻居,你再亲的一个亲戚过个30年、50年就难保再亲下去。你像高师傅这个邻居,一住就是多少年,他们的关系是非常好的。

李洪太:老百姓最朴实的语言:“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

主持人:其实在二七区好多社区、办事处他们也有很多感人的故事,今天我们也请来了一马路其他社区的朋友,我们看一下哪个社区的朋友来了?据说还带了礼物。

社区代表:我们作为二七区的政协委员和一马路办事处的干部,我们四个人给他捐赠了一辆车,我们身边也有很多过得不是太好的人,在我们自己能过的情况下,都要为周围的人献出一份爱心,承担一些社会责任。

主持人:我们今天也请来了豫丰社区的朋友们,刚才说的“邻居节”好像就是从你们那里发起的?

张桂英(豫丰社区主任):搞了三年了。我们举办“邻居节”,评选好媳妇、好婆婆和好邻居,还有优秀的好党员,在邻里之间我们选了好几户这样的优秀代表给大家做榜样。就是要让好的带动不好的,使邻里之间相互和谐,来带动大家搞好家庭之间的关系。

主持人:今天还有没有其他社区的人来?

张瑞明(社区代表):我从报纸上看到高师傅这个事迹以后,我们到他家里去慰问,到他家里一看,高老师这个家庭如果说没有这么好的邻居照应,这个家庭可能就不存在了,所以我们非常感动。我想在高老师的身上体现了他本人坚强、乐观、爱心的精神,他这样的情况还要帮助别人,这个陇海社区根据我的观察,就是团结、互助、爱心,这两个“爱心”结合在一起就是爱心互动,就形成了一个和谐的社区。所以,我想刚才有的同志说“炒作”了,我觉得“炒”得还不够,还没“炒”热,还要“炒”,郑州日报、郑州电台电视台给郑州市人民立了大功。

李洪太:我们下一步还需要继续努力。

主持人:陇海大院这个事情从刚开始发现,到后来大量地报道,是不是很偶然地发现了?

李洪太:这个事情具有偶然性,也具有必然性,说偶然性是这个事发生在陇海大院,发生在高师傅身上可能是偶然性;而说必然性,就是在河南这个土地上,在郑州这个土地上,在这几千年来有向善、向爱的精神在我们身上传递,可以说是生生不息,永远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接收着这样一个精神的洗礼,这是众多爱心人士共同谱写的一首赞歌。在中原这块热土之上,我们曾经涌现出任长霞、王百姓、李建英、洪战辉、谢延信、魏青刚、李学生等先进英模人物,他们的事迹曾经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乃至世界各国的朋友,让人们重新认识了河南,认识了中国。所以陇海大院出现在郑州,绝非偶然。

河南人、郑州人的忠厚善良是举世公认的,而且正在成为我们这座城市招商引资、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的“软环境”、“软实力”。正在成为一种重要的人文力量。作为新闻媒体的工作人员,我们有责任把它宣传、报道出来,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和谐的社会生活。今后我们要鼓励我们的记者更加的深入社会、深入生活、深入基层,去发现更多的先进典型,去反映真实的、火热的社会生活,及时地报道出来,鼓励人们更多地向上、向善,构建和谐社会!

丁世显:我借这个话题讲几句。第一,我觉得把我们身边值得人们称颂、值得进行发扬光大的这些事迹及时地宣传出来、报道出来,不能只是哪一个方面的。一方面作为媒体要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深入到群众当中去,我们自己能够及时发现这种感人的典型、感人的事迹,及时地报道出来;另一方面,我们社会各界也都有这样的责任和义务,把我们身边感人的事迹及时地向媒体提供线索。因为一个城市这么大的面积、这么多的地方,媒体有再多的人也不可能常年住在每一个社区,常年都生活在每一个社会生活的每一个方面的每一个地方,我们大家要多留一些意,发现了我们及时地提供,这样无论是给媒体,还是给当地的政府,都能使感人的事迹及时地给予报道。

所以,我想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我们大家共同来努力。大家共同努力了,我们就能及时宣传好,影响更多的人来进行学习,而且来照着去做、去实现,那么我们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会提高,市民的素质也都提高了,社会就更和谐了。

主持人:像陇海大院这种情况,高新海和朋友之间相互帮助,但更多的是邻居照顾他,这是不是我们现在倡导的一种精神?

丁世显:第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继承传统就包含着要倡导这种精神。当然,对于社会的一些弱势群体,也就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工作、生活困难的,包括就医、就学困难的。国家从近年来都在探索有效的救助、帮助、保障的方式、方法和制度,包括我们郑州市,这几年也都是在积极地进行探索,但是如果能够形成一个全社会都来自觉地关注,有了困难都能够自觉地伸出援助之手,奉献这种仁爱之心,还需要我们大家都共同努力。这种事情既需要政府引导,建立制度,在制度上保证,但是更多的是需要我们邻里之间、人与人之间这种友情、关爱之情,这样一结合我们社会才能和谐。

主持人:在过去70年代、80年代,大家都在一个单位的家属院生活,这个事情也不是特别突出。现在随着商业社区越来越多,大家从四方八面集中在一个社区里面,可能存在很多很多的问题,怎么来消除这些不和谐的现象?虽然我们是来自四面八方,虽然我们不认识,我们怎样做出像陇海大院这样的事情?

刘道兴:现在我们提出来构建和谐社会的这样一个目标,刚才这几个学生提出来了,比如说我们政府要做什么,政府怎么样来建立制度来关注弱势群体。实际上现在整个社会对残疾人的关爱是比较多的,包括残疾人的就业、残疾人的教育培训,现在国家都设立一些专门的资金。除了这之外,最低生活保障、残疾人的一些补贴等等还有很多。

但是,我们今天要谈的这个问题,就是残疾人除了需要这些基本的作为社会制度性的保障之外,他更需要的是社会环境、邻里这样一种关爱,这个东西是金钱代替不了的。所以我们每一个社区,不管是一般的单位家属院,还是现代化的商品小区,都需要建立这种邻里互助的社会文化,那这就需要我们社区有这种反映社会的理念。刚才大家介绍“邻居节”,实际上人与人之间的了解、理解、沟通,这个是非常多的。像妇女们锻炼一下身体,打一下腰鼓,老人们搞一些书法,小孩们搞一些活动,每一家晚上炒一个菜,大家端出来相互品尝一下,通过这个活动选出来谁的厨艺水平最高,通过这个活动能够使他们相互理解、相互沟通。而且在自己生活的范围内可以找到自己的朋友,找到自己生意上的伙伴,甚至还能够合作。所以,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我们用多种途径、多种办法、多个层次来打造一种共建的机制。

主持人:张教授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就是把现代的机制和传统美德结合起来,怎么来体现这个东西?

张明锁:我觉得通过陇海大院这个故事,一方面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当中一个最核心的东西,就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高新海他们这种精神就是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顽强拼搏的精神。另外通过社区的居民,还有政府的干部体现了一种美德,能够承受各种各样的困难,大家都能够一视同仁地对待他们,使他们认识到不管你是残疾人也好,还是健全人也好,都有人的基本权利,所以我们要让大家都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

另外,陇海大院也体现了二七精神,二七精神现在也不过时,二七精神就是拼搏、奉献、进取,包括现在的郑州精神我觉得都是和这个是相一致的。整个世界的主题是和平发展,我觉得现在的社会主旋律是和谐发展。

李洪太:陇海大院经过大量的报道,知名度影响力正在日益扩大,打开百度搜索“陇海大院”,马上会跳出大量的信息,全国已有近百家网站转载了我们的报道。9月底,全国大中城市宣传部长会议在郑州举行,与会的各地的宣传部长看到我们的报纸,纷纷予以高度评价。就在前几天,中纪委原常务副书记、90年代曾主政河南的老省委书记侯宗宾一连三次表扬了我们郑州日报,并当面向省委书记徐光春、市委书记王文超称赞这组报道……是什么打动了如此多的社会公众?是河南人郑州人的忠厚善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我们的现代社会文明。我们一直在宣传陇海大院爱心群体,但一直以来未能从理论、文化的高度来梳理归纳一下“陇海大院精神”,但我们一直在想,是否应包括以下的文化元素——邻里和谐、友爱互助、自尊自强、乐观向上,希望有关的专家帮我们一起总结总结。

主持人:另外刚才有一些朋友很担心,像你的这些朋友如果以后都老了,你们以后都有病了怎么办?

杨继增(陇海大院邻居):这几十年我们就像接力赛一样,是一茬接着一茬,还有年轻的一代来帮助,我们动不了了还有下一代。

丁世显:这个帮助的梯队已经开始形成,就是一代接一代的做这件事情。

刘道兴:他们就是现在所说的80后,80后能来伺候残疾人,这是很难得的。

李洪太:对“80后”要具体分析,他们主流也应该是发奋努力,积极向上并乐于助人的,并不都是自私自闭。我们需要加以正面积极的引导。

主持人:原来我接触过一个年轻人,他爸爸和高师傅是好朋友,他从小就耳闻目染,他就向他爸爸学习,去帮助高新海,觉得这就是应该他做的。

丁世显:刚才我看了一下爱心榜,50多岁的是主体,40多岁的是少量的,20多岁的有几个。我相信在现实的实际生活当中,这个梯队已经形成了。那么我们做这样的节目,做这样的宣传干什么?就是要引导、教育我们的社会和市民,尤其是我们的年轻人。刚才讲到80后,就包括十几岁的90后,要了解和学习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要使这种传统美德能够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这样,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政府在制度层面越来越完善,保障的层面越来越提高,那么邻里之间的关爱互助既有生活的必须,更有精神世界的支撑和精神上的快乐。因为你单靠政府的制度保障,更多地体现在物质方面,但我们大家相互的关爱、相互的帮助是一种精神上的帮助,这样就从物质的方面、精神的方面保证我们这个社会的弱势群体和其他人一样物质上有保证,精神上也愉快。这样,整个社会才能够真正实现和谐。所谓文明,怎么来体现?如果文明都是互相不帮,互相在争夺,有什么文明可言?这种帮助、这种关爱体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应该是城市文明程度的最高的表现。

所以,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宣传能够动员全社会,一代一代都传承下去,发扬光大下去。

主持人:我们想听一听小学生对这个故事有什么样的感受?

交通路小学学生:我觉得我们应该从身边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尽量地帮助别人,可以从很小的一件事就得到关爱,所以大事小事都要去关爱别人。这些好邻居们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也一定会将爱心的接力棒传递下去。

主持人:后面的大学生有什么感受?

学生代表:今天来参加这个节目之后我觉得很值得,这种精神可能我在学校里面永远都学不到,我今后一定要变得拼搏一点、勤奋一点,希望以后可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另一学生代表:很高兴和同学们来到这里参加节目,对我们来说,既是一个感动,也是一个心灵的洗礼,有人说感动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其实我们都应该为自己是一个河南人感到自豪和骄傲,无论是原来我们提到的洪占辉、魏青刚、李学生还是到现在的高师傅,他们表达出来的那种非常好的大爱和大义,让我们从中受到很多启发。就像我同学说的一样,其实对于我们来说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们更应该好好地规划我们未来的每一步路。

主持人:刚才有一个观众朋友给我写了一个条子,说陇海大院的群体让专家分析一下,它到底什么东西是最感人的?

张明锁:刚开始的时候我也说了,因为既然作为一个社会学方面的教授,我们总是要透过现象来思考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我就想着这里面为什么能坚持这么好,所以我就想到了二七精神,因为他们是铁路工人的后代,作为工人阶级应该是最先进的,咱们郑州的铁路工人和焦作煤矿的工人,这是毛主席在以前就表扬过的,说他们特别能战斗。

今天我们这个群体不仅是感动郑州,感动河南省,我认为也会感动全中国,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所以我想就像他们自己觉得很平常一样,这就像中华民族的文明一样,已经融化在他们的血液之中了,已经成为他们成长的基因了。所以这就是他们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当然是不是这样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李洪太:我们作为这一事件的见证者、参与者,有着更深的感受,感动我们最突出的是两点:一是坚持。这场爱心接力长跑坚持了32年,非常地难能可贵。人常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更何况这么一群无任何血缘关系的邻居;第二是奉献。这样一个爱心群体无人组织,自发形成,无私地奉献,不求任何的索取和回报,一切都在无声无息之中很自然地进行,集中体现了河南人、郑州人的忠厚善良,人间大爱,人性大美。而所有的人在相互的给予中收获了幸福与快乐

主持人:那天我们做节目的时候,他去看建业队的比赛,他开着这个(机动车)开不动,已经到了门口却进不去,他想要是我有一个可以折叠的轮椅就好了,这个新轮椅好像是邮政局员工送给你的?

高新海:是的。

张文静(郑州市邮政局副局长、工会主席):今天看到高老师坐着我们的新轮椅来到现场,我也很高兴。我们邮政人员看到高老师这个报道之后很感动,想着怎么样能够为高老师做些什么。三次来到高老师家,看到高老师的轮椅比较旧,就商议捐资购买这个轮椅。

在工作中,我们把回报社会、奉献爱心作为我们郑州邮政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全市开展了爱心邮路的创建活动,荥阳贾峪深山区有一个投递人员,长期帮着一个残疾人照顾他的生活。建设路收投局也有一位劳模,她是一个火炬手,她也是在段道上帮助老百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我们不仅发行报纸、传递信息,同时也要传递爱心,这也是我们献爱心的一个具体体现。

主持人: 丁部长您看,每个行业都有这种互帮互助的事情。后面那位李志平李大姐,她在管城区开了一个爱心热线。李老师,您那个爱心热线开了几年了?

李志平:开了两年了,接了5万多个电话。我照顾了社会上的300多个孤儿,他们叫我妈妈的时候我感动了,这次又被陇海大院和高大哥的事迹所感动。

主持人:我知道高师傅原来他是一个体育爱好者,是个足球迷,所以对体育方面也特别热爱,您那个火炬也没有拿来看看?

李志平:应高师傅的要求,我今天特意把祥云火炬带到了现场。

主持人:我们今天也有一个技校的代表,来介绍一下。

学校代表:我是河南辅读职业技术学校的校长高强。我们学校上周六、本周一组织3600名学生进行了两次素质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小事做起,吃亏等于占便宜,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看到有关陇海大院的报道之后,学校集体研究决定,给高师傅买一个笔记本电脑,然后我们派专业的老师给他定期辅导,争取在三个月以内让他学会办公自动化和效果图制作。然后我们给他介绍安排了一个工作,他也可以不到办公室上班,就在家里面工作,我们希望他有一技之长,通过劳动获得一定的稳定的经济收入,自食其力,自力更生。

主持人:李总看到这个有什么感受?

李洪太:看到这么多朋友有如此善举,我们非常感动。我们郑州日报也和社会上一些好心人一样,我们对他以后的生活也有一些考虑,单靠一些一次性的爱心活动不能更好地维持高新海同志以后的生活,我们就想,能不能动员社会的力量共同建立起一种长效的机制,这样让他今后的生活能够更有序、更有保障。

主持人:我听说你们要搞一些基金。

李洪太:是的,在这次采访报道过程中,我们《郑州日报》的全体采编人员一方面被高新海的精神所感动,被陇海大院这种爱心精神所感动。同时我们想,作为记者,我们不仅要成为这个事件的记录者、传播者,同时更应该成为这种爱心活动的参与者和倡导者。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在探讨,能不能拿出实质性的行动为高新海或者类似高新海同志的残疾人做一些实质性的事情?正好与星河油脂公司马总的想法不谋而合,当听到我们要筹备这样一个爱心基金的时候,马国亮总经理说我们共同来做这个事,共同出资10万元人民币,设立“郑州日报陇海大院爱心基金”。当时马总讲了一番话让我很感动,他说为什么要选《郑州日报》?第一,这是《郑州日报》最先报道的陇海大院;第二,作为党报有着独特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为什么要用陇海大院?因为陇海大院将要成为郑州人骄傲的一个品牌、一种现象、一种精神。所以,当我们以“郑州日报陇海大院爱心基金”的形式出现的时候,更能够引起社会上的广泛关注。而且当时马总还说,今后在郑州地区每卖出一桶他们公司生产的“星河牌”花生油,将拿出1元钱注入这项爱心基金。

主持人:星河油脂公司的马总,是这样吗?

马国亮(河南星河油脂公司总经理):是这样。

主持人:你们当时听到这个消息以后是什么感想?

张轩(河南星河油脂公司经理):很受感动,这么多好邻居,这么多富有爱心的人们,彼此之间也没有金钱利益,也没有血缘关系,更不存在什么索取和回报,32年来形成的这样一个爱心接力组织,这也彰显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也传达了现代文明社会的价值观所在。

李洪太:今天郑州日报副总编张利民、星河油脂公司的马总都在现场,下面就请他们将首批募集的10万元爱心基金捐赠给郑州市残联爱残助残促进会。

(现场捐赠,掌声。)

主持人: 我们也希望郑州有更多这样的企业来关注弱势群体。下面有请郑州市爱残助残促进会于晓亭会长来谈谈有什么感受?

于晓亭:非常感谢多年来一直关心、帮助残疾人高新海的老邻居、老同学、老朋友,陇海大院这种精神让我非常感动,还有高新海这种乐观向上的自强不息的精神让我非常感动。所以说我非常感谢《郑州日报》这个文明善举,也非常感谢慷慨参与此次活动的星河油脂有限公司的马总,希望更多的社会团体、企业、个人能更多地关注、关心残疾人,让我们社会能更美好、更和谐!

主持人:谢谢!李总,你们这个基金下一步准备怎么运作?

李洪太:关于这个基金要特别给大家说明一下,这个基金是纯公益性的爱心基金,没有任何商业企图——当然我们会对参与爱心活动的企业和个人做一些必要的宣传。我们就是希望在我们这个社会,人人都能奉献爱心,人人都能关心残疾人事业。可能很多朋友还不知道,今天(10月16日)是我们郑州市第一个“慈善日”,选择今天这个日子成立这个基金,也是我们《郑州日报》员工和星河油脂公司的员工对郑州市慈善事业的一个支持,也是对市残联残疾人事业的一项支持。

这个基金成立以后,我们将委托爱残助残促进会对这项基金进行全权管理,当然我们会对它的使用享有监管权利。我们会按照国家的相关法规办理相关的手续,希望残联的同志把这笔基金真正用在像高新海这样的残疾人身上,用在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上。也希望更多的人投入这份爱心基金,把这个基金做大,让残疾人事业发展得更快,让我们这个社会生活更和谐,希望更多的像高新海这样的朋友生理上虽然残疾,但在精神上永远幸福,祝福你们!

主持人: 今天我们的节目接近尾声了,嘉宾们最后还有什么话要说?

张明锁:我希望这种精神能够继续发扬光大,能够在我们郑州市所有社区都实现。

刘道兴:让我们郑州出现更多的陇海大院。

李洪太:彼此信任,相互关爱,从每一声问候开始,从每一个微笑做起。

主持人:最后的总结交给丁部长。

丁世显:我希望通过今天这个节目,能够让慈祥友爱在我们社会每一个人的头脑当中确立,在每个人的行动当中得到体现,使郑州的文明程度越来越高,使自强和关爱成为每一个郑州人自觉的行动。

本报记者 安群英 整理 李利强 图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