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1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纪念改革开放30年“潮动中原”系列报道之二十五
茅盾文学奖别成了十全大补丸
教育惩戒的自由裁量权需要一个裁判
救救柑橘之后还要再救救鸡蛋吗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茅盾文学奖别成了十全大补丸

10月25日,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揭晓,有四部作品入选:贾平凹《秦腔》、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麦家《暗算》、周大新《湖光山色》。

作为中国第一个设立的个人名义的文学奖,20多年来,茅盾文学奖是中国现实主义创作乃至中国文学的一种鼓励与慰藉。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它的影响力有限,评论标准也饱受争议。

就拿这次获奖的作品为例,评论家认为有深刻内涵的《秦腔》,没多少读者买账,因为不好读;读者认为好读的《暗算》,但是在一些评论家看来,不过是一部被影视炒作成名的通俗演义。

那些所谓深奥的,动辄50万字、100万字的“文字井喷”,仿佛越写得长,就越玄之又玄;那些所谓好读的,却往往是与出版社和影视合谋、炒作排行榜的结果,虽然故事性强,娱乐性高,但艺术价值大都平庸。

正如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郜元宝所说,书刚刚出版,国内外的媒体就报道说该书居于排行榜首位,难道中国读者普遍都有如此神奇的阅读速度?

深奥的没人读,平庸的没读头。个人的审美标准不一样,无可厚非。但是,茅盾文学奖,作为一个权威奖,却在这之中左右徘徊,进而丧失了自己的独特性。丧失了独特性,也就意味着丧失了权威性。

《秦腔》太深奥,姑且不说它。但此次《暗算》的入选引来诸多议论,有网友甚至认为茅盾文学奖像是一个食之无味的鸡肋,一颗“十全大补丸”。许多读者也反映,“真没看出来为啥这本书会获奖,就是些特别的故事,加载在普通人不太熟悉的背景中”。

因为茅盾文学奖既不是历史小说奖,也不是影视文学奖,而是现实主义文学大奖。虽说,要兼顾题材与风格的多样化,但是“对于深刻反映现实生活,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较好地体现时代精神和历史发展趋势的作品,尤应重点关注”。侧重于社会新人新事、时代精神的反映,正是茅盾毕生的创作追求。

他开拓了中国现代文学现实主义创作的新方向,善于用典型形象集中反映中国的社会风貌、人民生活,同时,又闪现着理想主义的光芒。然而,我们在这个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文学奖作品中,很难读到现实生活风貌,更毋庸说理想主义光芒了。

历数七届茅盾文学奖,也就前几届得到比较多的认同,包括《许茂和他的儿女们》、《芙蓉镇》、《沉重的翅膀》、《钟鼓楼》、《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等。而在改革开放30年的后半期,茅盾文学奖其实有失语之嫌了。

茅盾文学奖是中国当代文学进程的一面镜子。这面镜子照出了当代文学中现实主义创作的无力:反映社会底层的小说,要么几乎全部是黑暗丑陋的,要么几乎全部是扭曲变形的,没有一点亮光;这面镜子也反映出新世纪文化环境的变迁:文学要么彻底精英化,让百姓看不懂,要么彻底大众化,向大众趣味妥协,始终找不到一个准确的历史与时代结合的切入点。

一些评论家真诚呼吁,茅盾文学奖要摆脱目前的尴尬,最好的出路还是回到茅盾生前最初的朴素愿望上去,既不要好高骛远,也不必“十全大补”。无论如何呼吁,也无论如何发展,茅盾文学奖不能离自身越来越远,不能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吕绍刚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