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2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如果 爱
挂职
中国当代农村的全景图
《朱元璋传》
34份礼物送给谁
我的桂花情缘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34份礼物送给谁

陆健

突然产生了一个与以往不同的设想——能不能为我的学生写一本诗集?在我的母校北京广播学院建院50周年的大庆之年,这个工作值得做,而且有着特殊的意义。

世界上迄今为止还没有这样一本诗集。为什么?首先,在此之前很可能不曾有过如此的创意,即:没人想到过;其次,诗人在高校任教的很少;再次,为学生写诗,比较受限制。诗歌史从不管你是为谁写作,它只就诗歌本身进行评价。教授诗人因此不为,我认为无可厚非。印度诗哲泰戈尔先生一生发表过50多部诗集,他老人家还创办过一所学校,且不曾为学生做过此事,一定也有着他自己的道理。那么这一不图名、二没有利的事情大约就该着落在我的头上了?这倒也无话可说,看我肯不肯做了。

即使做,那么为谁做?50年来广院为社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学生,表现对象,应划定在我比较熟悉的范畴之内。对以前教过的班级学生,我没往这方面留意,失之交臂,现如今再回过头去找他们谈话交流以期了解,好像也不现实。那么以正在上我的课的学生为表现对象,这应该是一个有理论根据和操作可行性的动议。关于这个设想,我向影视艺术学院院长李兴国老师反映过,同时与电视学院教授、哲学博士陈默兄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切磋讨论——包括后现代美学、艺术思潮、诗歌的语言方式等问题。恰巧在哈尔滨遇到家在本市的2003级文艺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副班长耿玉来协助招生工作,我向她透露此意,她认为同学们一定非常高兴、积极配合。这是一件闻所未闻的好事情。

2月中旬回到北京,我马上起草了一份《关于创作、出版诗集〈34份礼物〉的建议》的报告,谈了我对这本书内容的一些具体设想。这设想是:

全书分为34个单元,每单元由陆健创作的一首诗、广院动画学院丁品老师创作的一幅学生肖像速写、学生的简短语录和手写体签名这三部分组成。由影视艺术学院院长作序,陈默作评,陆健作《后记》。“报告”还谈到此书的读者面向,尤其是出版问题。

3月1日新学期开始,在上午的四节课上我和同学们详细谈了我的构想,课堂上一片哗然:感觉新奇者有之、兴奋雀跃者有之、环顾左右者有之、高声大嗓或小声嘀咕者有之,情态百出,意思则主要有两点,一曰这事够新鲜的;二曰“出版社肯不肯给我们出书啊。”我说文学创作讲求一个“创”字,当然得新鲜。出版社万一出不了,我会把作品剪贴成36份,同学们、丁老师和我每人一份,作一个永久纪念。老实讲,当时我只能答应我们能做的事,“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天是阴是晴,得看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

为了让同学们的作文能够细致生动地谈谈他们自己,我为他们提供了46个备选篇目以供参考,同学们3月1日当天又按要求自拟题目170个,从这些题目中他们选择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把握的,认真作文。我则分三次、用27天的时间完成了34首诗歌的写作。我每次写完一批稿子都先交同学提意见,然后修改,最后定稿。同学反响热烈,有高兴的赞同的,有说这写的不是我——要求老师重写的,有在老师的稿子上涂涂抹抹地直接改动的,有误解了老师的意思经过老师解释之后眉开眼笑的。在个别情况下为了保证诗歌作品的艺术质量我坚持了自己的看法,同学也表示了予以理解。我认为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互动教学相长:让同学直观地看到,为什么一堆杂乱无章的材料到了老师的手里就成了文学作品?老师从同学那里汲取了什么原材料、学习了什么东西?为什么一篇被同学看好受老师表扬的小说达不到发表水平?为什么一个看似并无新意的意象被改造出一条完整的思路?为什么有的同学的几千字作文只有一个题目被老师写作时采用了,内容则全然改变了模样?作为一部具备一定规模的作品,在内容上、结构上、语言上怎样平衡其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如此等等。用这样的方法,不少同学一点就通,其中多数进步很快。在学习过程中他们较为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意见,他们看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受到了重视。

写这样一部作品,不能回避艺术水准问题。虽然它的确受到一些限制:生活写真的成分,行文也比较仓促,但它仍可以拓展出相当大的想象、创作空间。写不好是没有理由的,起码34首诗中应该大多数在质量上要得到保证。这方面我愿意接受诗歌界的批评,甚至更严苛些的挑剔。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