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2版:郑风 上一版3
如果爱
挂职
郑州古代成语故事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无标题

“半”字入诗也风流

高宗达

“半”字在数字中是个排不上号的数字,然而古人却巧以“半”字入诗入联,或状景写人,或抒情喻理,含蓄隽永,独领风骚,综观历史,佳作颇多。现举数例供读者茶余饭后欣赏。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暮江吟》是大家最熟悉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第二句两个“半”字,承首句而来,勾画出夕阳映照水中,红绿辉映而且匀和的色彩,让读者领悟到一种朦胧、含蓄之美。

有趣的是,古代写“水”的对联多用“半”字,而很少用“一”字,如上海市吴淞公园联:“剪取吴淞半江水,聊寄江南一枝春。”再如南京莫愁湖联:“柳影绿园三亩宅,藕花红瘦半湖秋。”话说晚唐诗人任翻,曾游天台山中子峰,题诗曰:“绝顶新秋生夜凉,鹤翻松露滴衣裳。前峰映月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诗人走后反思,觉得“一江水”不如改为“半江水”,这样意境更开阔深远,色彩更错落有致。于是便转身回去改,谁知已被他人把“一”字改成“半”字了,这使任翻大为钦佩。

以“半”字入诗最有名的,是清代李密庵写的一首《半半歌》诗:“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半帆张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每句一个“半”字,颇含哲理,细细读来,这首诗蕴含着无穷的意蕴和情趣,告诫世人做事为人要讲究“适度”。

“半”字既有如此深意,所以在古代楹联中也随处可见。如黄公度的“半湿半晴梅雨道,乍寒乍暖春秋天”;邵雍的“半记不记梦觉后,似愁无愁情倦时”等。祖国名山大川,楼阁亭台,古刹寺庙,楹联可谓琳琅满目,“半”字也尽显风流。苏州拙政园的“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昆明黑龙潭的“两树梅花一潭水,四时烟雨半山云”;颐和园月波楼的“一径竹阴云满地,半帘花影月笼纱”等,都以“半”字入联,为名胜古迹平添了风韵和诗的意境,成为令人神往的游览胜地,这可说是撰联家对“半”字的又一种妙用,使人赏心悦目。

李白青年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对故乡万分眷恋,《峨眉山月歌》就表达了这种感情。“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青山吐月,天地空明,不是一览无余、浑融圆润的明月,而是含蕴无尽、诱人遐想的缺月。这半轮秋月,苏轼颇为欣赏,曾赋诗评价:“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谪仙此语谁解道?请君见月时登楼。”

杜甫《赠花卿》以“半”入诗,描绘音乐。“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锦城权贵花卿宅府,整日丝竹管乐,从酒席豪筵上飞出,随风袅娜,荡漾在锦江之上。耳闻不见的乐曲被诗人想象得如此轻舞曼妙,如此活灵活现,给人以“如听仙乐耳暂明”、“行云流水洗尘心”之感,落笔“半”字,既真真切切,又缥缥缈缈,亦幻亦梦。

唐诗中“半”字入诗还有不少,这些带“半”字的诗句,平添风流,的确值得一读。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