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陇海大院
感动油然而生
本报记者 简薇薇
一个胸部以下高位截瘫的残疾人,一群几十年如一日默默相守、悉心照顾他的老邻居、老战友,用32年的坚守,共同写就了人间真爱的篇章。走进陇海大院,走近高新海,一种感动油然而生。
今年9月初,本报负责人李洪太接到线索,陇海大院有一个爱心群体的事迹非常感人,要我和记者安群英一起先去一探究竟。接受任务之初,并没有太多的兴奋,心中的定位:可能又是一个普通的好人好事吧。
第一次走进陇海大院是在9月8日,一个细雨霏霏的日子。因为以前曾对此事进行过报道,熟门熟路的安群英很快便领着我来到了高新海的家门口,迎面正碰上邻居老贾从高师傅家出来,看见我们,便随口唤了一声:“三儿(高新海的小名),家里来人了。”没有丝毫造作,不经意间,却将彼此家人般的亲情一下子呈现在我们眼前,心中忽地便升腾起一股暖流,立时对陇海大院充满了敬意。走进屋中,看到的是躺在床上的高新海阳光般的笑脸,内心不由又是一次震撼,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卧病在床32年,是怎样的一种支撑,让他的脸上还能挂着这样的灿烂笑容?
回来后将情况向编委会作了汇报,编委会认为,当前创建文明城市、构建和谐社会,正需要这样的基层典型,立即组织报道组,“多兵种”协同作战,在本报重磅推出这一典型。
随着采访的不断深入,自9月15日起,本报对“陇海大院爱心群体”进行了连续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最终促成了“郑州日报·陇海大院爱心基金”的设立。作为党报,在倡树社会新风、弘扬精神文明的同时,也为社会上像高新海这样需要关爱和帮助的残疾人带来更多的温暖。
整个采写过程中,我们深深地感悟到:生活是最生动的教科书。我们只要原汁原味地记录最真实的生活,真善美的东西就会在我们面前散发出动人的光芒,迸发出一种感人的力量。感动自己,才能感动他人;感动自己,就会感动他人。作为记者,我们所要做的,只需:讲述生活,记录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