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3版:责任*使命*参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走进陇海大院
感动油然而生
嵩山申遗
我见证我记录
他们,活跃在拜祖大典现场
第一次与高官面对面
图片新闻
北川归来 常常夜不能寐
镜头里
每个人都是英雄
心中有爱
采访时充满动力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他们,活跃在拜祖大典现场

本报记者 刘春兰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花不同。今年,本报关于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报道从内容到形式,较之往年又有了新亮点。这一切,源自于日报领导对这次重大活动报道的高度重视,源自于编辑部提前精心策划,源自于记者编辑认真负责的职业精神和各部门协同作战的团队精神。“稳中求新,新中求好”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这种精神值得称赞:

镜头一:2008年4月6日,大典进行首次预演,在预演间隙,看到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第一副会长张文彬在与省市领导王全书、王文超交谈,记者汪静文、张冯焱主动上前,将当天的郑州日报递了上去。三位领导高兴地接过来,于是,便有了第二天本报一版三位领导阅读本报有关拜祖大典新闻的照片,便有了张文彬的专访及对本报的题词。

镜头二:炎黄文化国际论坛定于6日下午在新郑举行,而全国炎黄书画展则当日上午在此举行,负责论坛报道的汪辉、李颖、丁友明早上7点就从报社出发了,采访完书画展开幕式刚刚9点钟,因路途远,回来不现实。他们只有坐在路边的采访车里等待,直到完成下午的采访,回到报社已是晚上6点钟。

镜头三:记者陈思、党贺喜、张冯焱、李娜、许大桥、陈靖、汪静文、宋晔、李焱都是参加了预演,又参加大典的报道。两天都是早上六点从家里打的或开车赶往集合点前往新郑,直到中午一点返回。预演时是烈日当头,大典当天又是雨水湿身。

这些瞬间让人感动:

8日大典当天,天降喜雨,虽是久旱逢甘霖,却给我们的采访带来了诸多不便。记者顶风冒雨在现场忙碌,雨水顺着面颊淌下,每个人的裤腿都湿了半截,鞋子被雨水浸透,虽然狼狈不堪,但采访照旧进行。

数米高台上孤单的身影:远远望去,两个小小的身影在空旷的高台上拍摄,任由风吹雨打。这其中,有本报摄影记者李利强的身影。

雨水打湿采访本 :中午12点,坐上返程的大巴,记者潘燕赶紧打开采访本甩了甩,被雨水淋湿的采访本已经粘在了一起,好在字迹依稀可辨,潘燕长舒一口气:“太好了,可以看清。”要知道,上面有她采访的7位嘉宾的原始记录啊。

拿到奥运冠军的集体签名:8日,一到大典现场,记者陈凯便开始搜索自己要采访的目标——奥运冠军。由于大典进行中不允许走动,待活动一结束,陈凯便冲向冠军所在区域,采访了4位冠军后,仍不过瘾,随“尾追”登上了奥运冠军乘坐的大巴,得到了冠军的集体签名。回来的路上,陈凯很有成就感的向我们展示着厚厚的签名本。同车的记者们争相传阅。这可是难得的独家新闻啊!这位年轻的记者在当天的采访手记中却写到,完成这次采访“首先要感谢好的运气,但如果只靠运气是不行的。这其中少不了勇气更少不了智慧。” 是啊,要想在困难重重下完成采访,的确需要这种拼抢新闻的精神啊!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