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3版:要闻国内 上一版3  4下一版
高举人道大旗 唱响爱的赞歌
教师收受大额财物
构成商业贿赂
建行出台房贷细则
新增中西部教育资金44亿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高举人道大旗 唱响爱的赞歌
——郑州市红十字事业发展纪实
市红十字会联合本报开展募捐。
母女俩一起到红十字会募捐站奉献爱心。

(上接第一版)“活动就是牛鼻子,抓活动才能抓出活力,才能形成社区温暖祥和的凝聚力。”王万鹏说,我市的社区红十字服务工作在健全组织的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有鲜明特色的红十字服务活动,受到社区居民的认可和欢迎。具体做到“一个中心”、“两个评选”、“三支队伍”、“四个机构”、“五项制度”、“六项活动”。“一个中心”即以构建和谐社区为中心;“两个评选”即评选红十字服务示范社区和社区红十字志愿者服务之星。“三支队伍”即建立社区基层组织队伍、社区会员队伍和社区志愿者队伍;“四个阵地”即开辟社区红十字服务站、卫生救护培训站、募捐接收站和红十字知识宣传站四个机构;“五项制度”即制定财务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募捐箱管理制度、社区红十字服务制度和接受发放社会捐赠物资管理制度五项制度。“六项活动”即募捐救助活动进社区、卫生救护知识培训进社区、健康教育活动进社区、宣传传播活动进社区、红十字青少年服务和红十字志愿服务活动进社区。

作为争创全国红十字服务示范区的二七区红十字会,已在全区13个街道办事处、72个社区建立了红十字会组织,其中有58个社区已达到了全国示范社区的标准。

2008年9月,中国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江亦曼调研视察了二七区亚星社区、亚新社区和绿云社区的红十字服务工作。江亦曼对二七区红十字会学习先进经验、创新工作模式、扎实开展全国社区红十字服务示范区创建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她说,目前二七区社区红十字服务在救护培训和宣传方面做得很好,提出的“六进社区”很符合社区工作的实际。

健全乡(镇)、村两级红十字会组织。在农村基层红十字会组织建设工作中,郑州市红十字会着力引领县(市)、区红十字会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积极开展农村红十字工作。新郑市政府下发了《新郑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农村基层红十字组织建设的通知》,该市16个乡(镇)成立了红十字会,建立了325个村级红十字基层组织,颇具特色的乡、村两级红十字组织网络已初步形成。新郑市红十字会作为新郑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的成员单位,为166名大病患者发放了价值30余万元的医疗救助金和救助物资。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的支持下,新郑市建立了“京华博爱卫生站”和“树华博爱卫生院”,改善了农村群众的就医条件。

江亦曼对我市农村红十字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她说,新郑市选择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作为农村红十字工作的载体和平台,是一个很好的模式,非常值得肯定。各乡镇和村红十字会在规定动作以外,还有一些自选动作,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形成了农村基层红十字工作生动活泼的工作局面。

校园里飘扬红十字人道旗帜。2006年,为培养青少年的社会服务意识,市政府把红十字会工作纳入社区建设规划,并给予资金支持。市红十字会联合市教育局、卫生局和共青团成立了郑州市学校红十字工作委员会。此外,市教育局要求市属各学校成立红十字会组织,并将《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纳入青少年法制教育内容,把红十字会工作纳入学校工作日程。全市12个县(市)、区红十字会也相继成立了学校红十字工作委员会,有力地推动了红十字青少年工作的开展。

目前,全市共172所学校建立了学校红十字会组织,在开展卫生救护知识普及、预防艾滋病知识宣传、救灾救助的募捐等活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今年抗震救灾募捐活动中,全市各级学校红十字会捐款400余万元。由于学校红十字工作成绩显著,郑州市信息技术学校被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授予“全国红十字模范校”荣誉称号。

彰显大爱 爱的暖流强劲发力

灾难和弱残是令人发憷的字眼,但在市红十字会的“词典”里,救灾救助为民永远是写在扉页上的箴言,被看做重中之重的第一要务。

近年来,郑州市红十字会积极开展社会救助工作,相继开展了“博爱送温暖”、“博爱送光明”、“博爱助行”等系列救助活动。设立了“青少年大病救助基金”、“神源博爱基金”、“的士一元救助基金”等专项救助基金,为500余名农村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了免费手术;为100名贫困下肢残疾人安装假肢;为200余名贫困大病患者发放救助金260余万元;“博爱系列救助活动”为白内障、听力障碍、肢残、唇颚裂患者等弱势群体提供超过价值200余万元的医疗救助;在历年来“义诊义治”活动中的受益群众超过35万人次,为4万余名困难群众免费体检和发放价值300余万元的医疗救助卡。

一次次突发灾难,一次次直面悲伤,红十字人和苦难同行,但他们从不畏难,永远乐观,勇挑人道大旗重任。

1998年,洪灾期间募集救灾款物550余万元;2003年,防治非典期间接收社会捐赠款物计1865.49万元;2005年,为印度洋海啸灾区和我国贫困地区的募捐款物250余万元;2008年,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工作中募集捐款9169万余元……据不完全统计,郑州市红十字累计募集救灾款物超过1.2亿元,为救灾和灾区重建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为进一步加强备灾救灾工作,提高救灾能力,郑州市红十字会成立了备灾救灾中心。备灾中心实用面积260平方米,设食品库、药品库、衣物库、帐篷库等物资储备仓库,对救灾物资进行分类储存,基本满足郑州市红十字会救灾应急工作的需要。

在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中,对伤病员和其他受害者进行救助是红十字会的一项重要职责。2008年5月8日,在全球第61个世界红十字日到来之际,郑州市红十字紧急救援队成立。

为最大程度地减少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建立健全郑州市红十字会应急工作机制,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郑州市红十字会和河南省武警医院、郑州市骨科医院联合成立“郑州市红十字紧急救援队”。

关爱生命 卫生救护服务百姓

2008年5月19日中午,在四川地震重灾区都江堰市,抗震救灾急先锋“铁军师”的驻地,“铁军师”后勤部收到了驻地河南送来的一份特殊慰问品。

这份慰问品就是少林寺红十字会僧人卫生救护队送来的“少林创伤灵”。此后,这支特殊的救护队就活跃在地震重灾区,用他们擅长的医术和少林寺的“秘制丹药”,救治了数不清的震区伤员。

少林寺红十字会僧人卫生救护队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至今已为数千名游客及群众实施了现场急救。2005年5月,中国红十字会会长彭珮云在实地观摩少林寺红十字会僧人卫生救护队现场急救表演后,给予了高度赞扬。

近年来,在省红十字会的指导和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市红十字会突出特色、结合实际、立足社区、服务百姓,使卫生救护知识走进普通群众。

登封市红十字会针对旅游城市的工作特点,经常开展模拟演习,提高了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少林寺是享誉海内外的佛教圣地,周边有武校近百所,学生5万余人,习武锻炼,常常会发生意外事故,该会就结合实际在少林寺和武校内开展卫生救护培训。

荥阳市红十字会在交通部门的配合下,采取驾照审验与卫生救护培训相结合的办法,分批举办培训班。新密市红十字会针对辖区煤矿多的特点,积极开展灾害逃生和自救互救知识培训,并建立了20余个卫生救护站。

2005年11月,我市社区红十字服务工作站开始举办救护知识师资培训班。惠济区红十字会用智能化模拟人,采用互动的方式详细为居民讲解了心肺复苏等救护知识。金水区红十字会根据毗邻黄河,防汛任务重的特点,积极对辖区卫生单位的防汛医疗救护队进行急救指导,多次举行防汛急救模拟演练。目前,全市近4000余名群众已具备中国红十字会急救员资格。

为了进一步加强卫生救护培训工作,郑州市红十字会成立了红十字卫生救护培训中心,培训中心配置了目前国内最先进的具有生命特征模拟、气道管理、CPR心肺复苏、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模拟等功能的高级教学模拟人,中心有获得中国红十字会师资资格证的兼职讲师25名。

同时,为满足公众对卫生救护知识的需求,在红十字会网站上设立了卫生救护知识专栏,为群众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让更多的普通群众加入到学习自救互救知识的行列中。

宣传先行 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近年来,郑州市红十字会坚持宣传先行的工作原则,为全市红十字会工作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红十字会法》是红十字会的立会之本,兴会之纲,郑州市红十字会把宣传贯彻《红十字会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坚持重点宣传和经常性宣传相结合,在“5·8”世界红十字日、《红十字会法》颁布实施纪念日、“四五”普法教育等重要日期以及“博爱送万家”等红十字活动中,深入开展《红十字会法》宣传。

注重宣传工作的促进作用,不断创新宣传工作新形式。郑州市红十字会坚持把宣传人道主义和传播红十字精神放在突出位置,依托各级新闻媒体,面向大众,面向基层,大力宣传《红十字法》和红十字事业的原则、宗旨和任务,努力营造有利于红十字事业传播、发展的社会氛围。坚持把宣传工作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在省会新闻媒体的大力支持下,不仅持续加强报刊、广播、电视的宣传力度,而且不断创新宣传形式,以专题活动和专项工作为载体,搭建平台,扩大影响。

郑州市红十字会还开通“郑州红十字网”宣传红十字工作,并及时编发“郑州红十字简报”,向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河南省红十字会、全国各省市兄弟红十字会、本会理事和基层组织以及市四大班子领导与有关部门传递工作动态和信息。

同时,充分发挥省会新闻媒体红十字会志愿工作委员会的作用,利用新闻志愿工作者的特长,大力宣传红十字工作。近年来,在国家、省、市各级新闻媒体发表宣传稿件1000余篇次,中央电视台曾两次对郑州红十字工作作了专题采访报道。

捐献骨髓 “生命种子”远播海外

刘新伟是新郑农村小学的一名教师,2003年9月24日,他在省血液中心采集造血干细胞,成为我省的1号捐献者。

“从我捐献骨髓救人的那一刻起,我就希望更多的人加入这支队伍”刘新伟说。事实上,我市的捐献者逐年递增。2007年3月,中牟医生何舟伦为香港白血病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2008年8月29日,市儿童医院护士范桂林再次为香港同胞捐献干细胞。目前受益于我省捐献者的患者遍布全国各地,还有人为国外患者捐献了造血干细胞。

据悉,2003年1月中华造血干细胞资料库河南分库正式成立,到今年3月21日,我省共有5.5万名志愿者加入中华骨髓库,捐献人数达99人,居全国第三位。而我市采集造血干细胞血样占全省采集血样总数的45%;成功捐献49人占全国捐献总人数的1/24,创全省三个第一,即采集血样数量第一,配型成功捐献人数第一,第一家定点医院常年接受血样采集工作。

队伍壮大 艾滋预防共振效应

近年来,郑州市红十字会围绕红十字会救灾、救助、救护工作,按照服务领域,相继组建了灾害救援、卫生救护、新闻宣传、捐献造血干细胞等志愿者队伍。

广大红十字志愿者在重大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红十字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在支援汶川地震工作中,广大红十字志愿者,克服时间紧、任务重、情况急等重重困难,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紧张有序地开展募捐活动,帮助红十字会在短时间内募集了大量救灾款物,为支援灾区开展抗震救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们那种不辞劳苦、不图回报的奉献精神,令人肃然起敬。在红十字会机关、在街头的流动募捐箱旁、在救灾物资储存仓库和发送点都有他们忙碌的身影。

各县(市)、区红十字会,也在红十字志愿服务工作方面开展了有益的尝试,积极开展符合本地实际的志愿服务活动。全市红十字志愿服务工作,从自发组织、分散管理,逐步转向有组织、有计划地推进。目前,全市共有红十字志愿者2000余人,志愿者涵盖了不同民族、不同职业、不同文化层次和不同年龄段。他们在备灾救灾、社会救助、卫生救护培训、新闻宣传、造血干细胞捐献等各项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我市红十字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为规范全市红十字志愿服务工作开展,市红十字会制定了《郑州市红十字志愿服务2008-2010年发展规划》和《郑州市红十字志愿服务管理办法》,对今后我市红十字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制定了目标,为实现全市红十字志愿服务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社会化发展提供了依据。

结合业务工作领域,组建专业化的志愿者队伍。市红十字会组建的新闻宣传、造血干细胞捐献、卫生救护培训和赈灾募捐志愿者队伍,在各项工作和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市红十字会依托“省会新闻系统红十字志愿工作委员会”建立的新闻宣传志愿者队伍,吸纳了省、市各大新闻单位的新闻工作者参加,依托新闻媒体宣传优势,构建红十字工作强效沟通平台,发挥了新闻系统志愿者在红十字志愿服务工作中的独特作用,为全市红十字工作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如何利用青年学生资源,在大学校园和全社会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吸引更多的人远离艾滋病并关注支持防治工作。市红十字会通过开展走进校园、酒吧、歌厅等公共场所“艾滋病预防青年同伴教育”项目,收效良好,帮助人们走出谈“艾”色变误区。

4年来,市红十字会在郑州大学、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华北水利水电学院、中州大学开展预防艾滋病青年同伴教育项目,通过角色扮演、分组讨论、演示操作、做游戏等生动活泼的交流方式,向青年学生传授艾滋病预防知识及关爱的理念。大学生经过短期培训,对预防艾滋病的知识明显提高,并加入到宣传队伍中去,向身边的同学朋友和家人宣传有关知识。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