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8版:郑风 上一版3
折腾
与龙永图论道
图片说明
图片说明
图片说明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无标题

郑州化工原料行业

王瑞明

早在清朝末年,郑州市场上只有经销一种叫“靛”的蓝色染料,也叫“蓝靛”,是用产于我国的一种植物蓼蓝的叶子发酵制成的有机染料。用它染布,久不褪色,被广大城乡群众所采用。用这种土法制成的染料,多在旧时西关大街的杂货铺和夫妻小店销售。这便是郑州有化工原料上市的起始。

铁路通车后,交通便利,为商业贸易提供了集散交流的条件,市场上化工原料商品的品种开始多样化,漂染棉、麻、丝等织物,除了蓝色之外,又增加有红、橙、黄、绿、紫等各色染料,旧称“颜料”商业。1904年,火车站附近的苑陵街上最早出现了几家为上海、天津、青岛、汉口代理染料的商行,所经销的民用染料硫化膏青、直接染料等,开始从沿海口岸城市输入,多为进口货,对国内的土靛造成了冲击。1906年,郑州市场日渐繁荣,颜料商业也开始发展起来。直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郑州最大的一家广德染料商行,除经营快靛、洋靛、丹凤煮青、纯碱、肥田粉、松香、甘油、香草精外、还兼售制革、漂白草帽辫用的化工原料等,并在许昌、周口、驻马店、西安设立分销处。西关大街有济源入刘长庆经营包销德国的有机、无机化工颜料、品种较全,填补了郑州市场上的空白。随着市场上多样化的发展,直到1936年,西关大街、大同路、福寿街、长春路上及老坟岗内相继出现了酸性、碱化等染料,经营颜料的商店发展到30多户、100多人,资金40.56万元(旧币),形成了郑州的“颜料业”。抗日战争期间,1941年,日军多次空袭、占领郑州,加之1942年河南全境大旱,郑州市场空前萧条,颜料铺子仅乘3家,还朝不保夕。1945年,日本投降后,随着郑州市场的复苏,颜料商家又增加到61户、120多人,资金达到58.31万元(旧币)。但好景不长,1947年内战中,货源渠道受阻,使不少商家停业或转行。到1948年10月郑州解放时,颜料行业中实际营业者,不到30户,从业人员只有60多人。

新中国成立后,郑州化工颜料行业为适应工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亦随之转向日常消费性的化工商品和工业用化工原料。为加强对化工原料商业的管理,1951年2月,成立了“中国工业器材公司中南区郑州分公司”,化工原料为该公司经营的一个商品大类。后历经变迁,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正式成立了“郑州化工原料采购供应站”和“郑州市化工原料公司”,专门采购和经营管理化工原料。到1990年年底,化工原料商业的批零机构达到1000多个,从业人员1万多人。化工原料商业的经营范围逐步形成化工、染料、油漆、食品添加剂等大类,逐渐成为与工农业生产相适应而独立的商业企业。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