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4版:郑风 上一版3
折腾
与龙永图论道
图片说明
图片说明
图片说明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无标题

问城墙

鱼 禾

从溱洧汇合的交流砦逆溱水而上,大约一里,就到了古城寨。我是在一个雪花飘舞的晚上,从网上看到它的图片的。阳光下拍摄的古城墙色呈橘黄,显得分外温暖。一看之下,就想着哪一天,一定会走近它,看看这座穿越了四千年风雨的城墙,是一副怎样的模样。

雨后的道路有些泥泞。经由介绍,我才注意到古城的南城墙。它依然是高耸的,却只剩下了一小段,上面草木蓊郁,加上离大路有一段距离,不特别留意,真的意识不到那是一段城墙。从南墙到北墙,大约400米的距离。古城中间有20多户人家,和他们种的庄稼。路东的玉米田俱已收割,站在田埂上就可以看见连续数百米、几乎没有缺损的东城墙。北墙下,有条陡峭的小路直达墙顶。

这就是传说中的祝融之墟。祝融本是黄帝时代对掌火官职的称谓,因世代袭传,便由泛指而成特指。祝融本名重黎,帝喾时在有熊氏之墟担任火正之官,帝喾名之为祝融,后世尊为火神。西周时,祝融后代中名郐人者,被封于祝融旧都,建郐国。关于郐国,史录寥寥。一说为夏代立国,周初重新接受分封。西周末年,郐君贪财好利,无所作为。当时周王室因王位之争而引发内忧外患,郑桓公为了自保,遂贿赂郐国国君,把妻儿财产寄放郐国。后来,因弑父而不为东部诸侯承认的周成王被迫与西部列强媾和,让西土,迁洛阳。郑武公则借护周东迁的机会,灭郐建郑。

站在荒草齐腰、削薄如纸的北城墙上,想象祝融和郐国的故事,心里漫起荒僻的感动。那些早已湮灭的细节,带着泥土和腐殖质的气息,沉郁而幽凉。关于桓公灭郐的经过,据《韩非子》记载,郑桓公袭郐之前先用反间,使郐君尽杀谋臣良将。也有传说,桓公与郐国夫人私通以为内应,遽而灭郐。无论如何,以郐国之弱小,竟是看着别人在自己的国土上为所欲为而毫无办法——先是借给人地盘留孥,后被人设计消灭,从郐人的角度想想,也真是令人窝心的羞辱和遗憾。短短四首《郐风》,充满了令人动容的隐忍的哀伤:“羔裘如膏,日出有耀,岂不尔思?中心是悼。”

俯瞰时,发现城墙两边的田地,高度有明显的差异,城内的田地,足比城外要高出两米。古城寨古城址所在的位置,属于新密市曲梁乡,城内是大樊庄村的土地,城外就是新郑的辖区了。我知道,在这方圆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城内,地下有一个被深埋的城。城墙下层叠压有仰韶文化遗存,城内中心位置有大型宫殿基址和廊庑式建筑。难道是因为这样,城墙内外才有了如此悬殊的地平面?荒草在墙上毫无章法地蔓延,犹如不断从此经过又恍然而逝的时光,疏阔无痕,匆匆来去,忧郁而狂野。一种不可逼视的沧桑,是盛开在彼岸的花朵,携着狭长幽深、充满疑问的罅虚。我知道我是如此的在意,我的手指小心翼翼地打开了它的外壳,而其中那层坚固浑圆的核内世界,却是无法抵达。

关于黄帝、祝融、郐国以及传说或信史时代早期的遗迹,常被不同的行政区争来争去。在这种以政绩为圭臬的文化阐述中,牵强附会的部分枝蔓横生,常常造成许多文化记载的讹传。文化就像大河,是有着广阔流域的东西,它的枝脉可能同时延及许多地方,并不因行政区划的分界有所阻断。以行政区划为界而进行的文化开发,许多时候,不仅显得令人啼笑皆非,而且是对文化的失敬和伤害。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