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23版:商潮骤起 上一版3  4下一版
全民下海经商热起
低迷国企力图雄起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打印】  
低迷国企力图雄起
思考:国企不适应症的深层分析探索:国企改革的“三部曲”诊疗: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纺织业曾在郑州工业中占据绝对优势。

本报记者 孟 斌 实习生 宗 帅 文 丁友明 图

国有企业,曾经是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舞台上当仁不让的主角,承载着郑州的光荣与梦想,诉说着郑州的辉煌与失落!

从10万纺织大军铸就“全国六大纺织工业基地之一”的辉煌到郑州一棉、三棉、四棉整体产权低调出让的落寞;

从全省第一家上市公司白鸽集团亮相深交所到郑百文黯然退出证券市场;

从引发中原商战享誉全国的亚细亚商场到历经“蜕变式改革”浴火重生的紫荆山百货;

从连年亏损的郑州客车厂到改制后坐上中国客车行业龙头老大宝座的宇通客车……

回顾改革开放30年,从承包制到股份制,从股份制再到公司制,郑州国有企业在困境中前行,在前行中抉择,在抉择中重生,跌宕起伏,曲折坎坷,谱写了一段雄浑悲壮、波澜壮阔的经济发展史。

现实:国企生存困境凸显

解放后的二十多年时间里,纺织工业一直在郑州工业中占据绝对的优势。作为全国布局的六大纺织基地之一,郑州曾以“纺织城”的美誉而荣耀一时。

“当时的棉纺企业是何等辉煌!毫不夸张地说,棉纺企业养活了大半个郑州!”尽管已退休20多年,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五棉的老工人张大爷还是激动地说。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计划经济逐渐向市场经济转变,在这一过程中,郑州棉纺企业表面上依然红红火火,甚至直到80年代末,效益还一直不错,日子过得很滋润。

“尽管如此,由计划经济造成的国有企业机制不活、经营理念落后、资金匮乏、包袱沉重等种种不适应症,正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逐渐暴露出来。”市国资委副主任樊友民如是说。

1989年,注定成为纺织行业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一年,在缺电、市场疲软、缺棉等外部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下,纺织行业资金紧张,产品滞销,困境初现。

从1995年至1997年,郑州纺织行业3年连续亏损达1.6亿元,亏损面达97%,陷入空前困境。

纺织行业是郑州国有企业生存状况的真实写照。

从1990年开始,无论是生产资料产品,还是日用产品,纷纷滞销,很多企业处于停产或者半停产状态,一些行业普遍出现亏损,曾经风光无限的郑州国有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虽然从这一年开始,政府启动了扭亏增盈的举措,先后解决了丝织厂、毛巾床单厂、绿城纺织厂、客车厂等诸多企业生产经营、技术改造、企业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阻碍生产发展的问题,但整体上收效甚微。

思考:国企不适应症的深层分析

体制弊病是导致国有企业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把国有企业看成是社会主义的公有制企业,而且一直认为,它是公有制企业中最好和最高级的形式。在经营范围上只能扩大,不能缩小;在行政管理上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因此,在各个经济领域,国有企业无处不在;政府对经营者实行直接任免,奉命上岗,既无激励,又无约束。

其结果是,同时,上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可以随意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经营者对企业经营好坏往往既无动力,也无压力,企业势必用各种理由吃国家的“大锅饭”,效益效率不高。

企业经营管理不善是造成国有企业陷入困境另一个重要的因素。“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的要素之一,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郑州大学企业研究中心主任孙学敏教授认为,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兴衰成败。

改革以来,尽管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企业管理制度不严,生产成本高;企业主要领导文化水平不高、缺乏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知识;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缺乏竞争力等。

国有企业社会负担沉重也是导致亏损严重的深层次原因之一。即便在内部存在大量冗员的情况下,国有企业依然是新增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之一。同时,普遍存在“企业办社会”的现象,又给企业造成了严重的负担。

国有企业债务负担沉重也是制约其发展的一大因素。

探索:国企改革的“三部曲”

国有企业改革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而深刻的变革,30年来,国有企业改革“摸着石头过河”,从承包制、股份制到公司制,改革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30年,迈了三大步。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的15年,以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为主体,国有企业改革迈开了第一大步。

1979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扩大国有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等5个文件,标志着以放权让利为重点的国有企业改革在全国范围拉开序幕。

从1982年开始,郑州市在全市351户国有企业中,进行了“以调整、建设领导班子为核心,以提高企业素质、增长经济效益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整顿,初步敲击了吃“大锅饭”的弊病,取得了显著成效。

1984年10月,国有企业改革开始探索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借鉴农村改革成功的经验,探索运用联产承包等方法把国有企业搞活。当时,我市大批国有企业通过实行承包制,实现了滚动发展。

1992年,国务院通过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把国有大中型企业推向了市场。

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从此,国有企业真正进入了市场参与竞争。

1996年,郑州市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第二批“优化资本结构”32个试点城市之一,将享受政策性破产的优惠政策。1996年8月30日,全国四大印染厂之一的郑州印染厂宣布破产,成为郑州市第一家破产的大型国有企业。

从郑州印染厂破产开始,郑州开启了新一轮国企大改革的序幕。在随后的几年中,郑州瓷厂、发电设备厂、啤酒厂、灯泡厂、皮鞋厂、制革厂、三友鞋厂等60多家国有企业相继宣布破产,同时,郑州中药厂等50多家企业先后被重组或兼并。

针对大中型国有企业严重亏损的现实,1998年到2000年,国家实施了国企3年脱困攻坚计划。3年中,郑州市列入国家重点脱困的27户市属企业,有20户扭亏脱困。

2002年11月,以党的十六大为开端,国有企业改革迈进了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新阶段。截止到2003年,全市需改制的国有企业330户中完成了298户,到2006年,电气装备总厂、金牛集团等20户国有工业企业已全面完成改制任务。通过破产、兼并、重组、改制等一系列举措,国有经济结构得到明显改善,企业转换了机制,增强了活力。

诊疗: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如何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其基本标志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关键是要进行产权制度的创新!”市国资委党委副书记、常务副主任秦晓辉表示,今后将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推动国有资本向现代服务业、公用事业、公益事业、高科技产业等城市基础设施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集中。

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强强联合、兼并收购、资产重组等多种形式,加快国有企业战略重组步伐,培育优势企业和优势产业。“力争到‘十一五’末,市属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资产总额由现在的760亿元增加到1000亿元,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秦晓辉信心十足地说。

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从制度上避免因为经营不善和失误,导致国有资产损失。稳步推进热力公司、自来水公司、公交公司等企业按照《公司法》进行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推进企业三项制度改革。实现企业职工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管理人员由终身制向聘用制转变,薪酬分配由档案工资向绩效工资转变,尽快形成职工能进能出、管理人员能上能下、收入能增能减的激励约束机制。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国企改革,是一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伟大变革。30年来,国企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凤凰涅槃般的改革阵痛后,如今,正在斗志昂扬地踏上新征程,重振国企雄风,重塑国企辉煌,并不是一个遥远的梦!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