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24版:商潮骤起 上一版3  4下一版
绿色田野希望升起
乡村工业异军突起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绿色田野希望升起
农村全面走向繁荣笑意写在农民脸上城乡生态环境改善科技点亮农民新生活农村灿然换新颜
九成多农民享受新型合作医疗补助。

本报记者 刘俊礼 文 丁友明 图

12月5日, 新密市岳村镇马沟村民赵新治正在忙着装修自家240平方米大的别墅。他乐呵呵地告诉记者:俺这房比城里住得宽敞啊!记者问到家庭年收入时,他笑答道:“年收入三四万元哪能住上这样新房啊!”

站在该村的德马广场对面昌隆牧业公司养牛基地上方举目四顾,只见村内平整的水泥路面、成排的法国梧桐树、一排排的联体楼房、统一的米黄色外墙农家小院、小游园、骏马昂首奔腾巨大雕像的休闲广场、按照演出舞台标准设计的文化广场、错落有致的高规格路灯,恍如画卷,置身其中,仿佛走进都市的高档小区。

改革开放30年。马沟是我市农村变化的一个缩影。

黄土地焕发青春

1978年,注定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年份。这一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农村改革大幕拉开。

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中国大地,吹拂广袤农村。

粮食购销市场和价格进一步放开;取消农业税;粮食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陆续出台;建设通乡通村通民心;免费义务教育惠及农村学子和家庭;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减轻了农民看病就医的负担……

30年,弹指一挥间,郑州的农业、农村、农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30年来,郑州市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郑州市按照“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搞好城乡一体化试点,实现建立新机制、发展新产业、培养新农民、建设新家园”的目标要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战略,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消除城乡二元体制、破解“三农”难题上迈出了新的步伐。

农村全面走向繁荣

改革开放30年是我市集中力量进行农村经济社会建设的30年。广大农村坚持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路子,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旧貌换新颜。截至2007年年底,全市县域生产总值达到1386.5亿元,占全市总量的57.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666.9亿元,占全市总量的72.2%。涌现出了奥星实业、竹林众生等一批骨干企业和特色企业园区,巩义市回郭镇铝工业园被命名为全国先进科技产业园,荥阳市建筑工业、阀门工业集群区被授予“中国建筑机械之乡”和“中国阀门之乡”称号。

积极推进城镇化战略,建设了一批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优美的镇区。全市建制镇达到70个,占乡镇总数的65.8%,其中重点镇33个。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交通、通讯更加通畅快捷,建制村实现了村村通路,天天有班车坐;文教卫生事业蒸蒸日上,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电视、广播实现了全覆盖;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强化和完善。所有自然村通了电,生活用电与城镇居民同网同价;53.1万人吃上了安全水,健康有了保障; 95.5%的农民享受了新型合作医疗补助;在全国率先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农民将和城镇居民一样享受养老保险。

笑意写在农民脸上

改革开放前,几乎家家户户住的房子都是毛草房。改革开放30年来,现在的房子大部分都是楼房了,就连平房也变少了。以前劳作耕田全都是用牛;现在,先进的耕田机器代替了简单的劳作。以前窄小的土路一到下雨就变成了“水泥路”,现在变成了真正宽阔的水泥马路,下雨天也不怕出不去了。

30年前,郑州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300元,而今达到了6594元,并且连续四年增幅达到两位数,连续两年增幅超过城镇居民。农民收入的增长,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农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整体小康,2007年生活消费支出人均3916元,为历史最高水平。消费结构逐渐优化,由温饱型向享受型、发展型转变,家用电脑、小汽车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空调、微波炉、移动电话逐步普及,穿着消费走向时尚、品牌、个性化。

城乡生态环境改善

近年来,郑州市以建设森林生态城为目标,加大力度实施风沙源治理工程、通道绿化工程、嵩山山脉水源涵养林工程和农田林网化等重点工程建设,一座 “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山水融合,城乡一体”的森林生态城市正在悄然崛起。目前,森林生态城范围内新增造林面积79万亩,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3.58%,绿化覆盖率达到36.74%,人均公共绿地9.98平方米,各项绿化数据已达到了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的评选标准,并于2007年11月30日获得了“全国绿化模范城市”荣誉称号。与此同时,按照“水通水清、健康安全、生态环保、人水和谐”的建设理念,对郑州中心城区“十二河十二库三湖” 1010平方公里水域进行规划,加强生态水系建设。2007年,《郑州市生态水系规划》通过了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32次会议的审议,正式成为具有约束力的地方法规;须水河、索须河河道一期治理工程、潮河河道治理工程顺利完成;东风渠引黄供水补源灌溉工程实现通水目标;“两河一渠”水通、水清目标初步实现,流域水体景观大为改观。在此基础上,加强农村沼气建设,改善农村环境,目前,全市已累计发展户用沼气15.7万座。

科技点亮农民新生活

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综合效益和竞争力的动力源泉,也是增加农民收入内在着力点。近年来,郑州市本着效益优先、注重生态、强化服务的原则,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为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1999年以来,全市研制各类农业科技成果106项,省部级成果奖20项。优质种子种苗的科技创新,确立了优质小麦、蔬菜新品培育工作在全国的领先地位;“萝卜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技术研究解决了世界性萝卜杂交制种难题,居国际领先水平,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优质麦加工利用技术已广泛在生产中应用,各类专用面粉、配粉配麦新产品、营养花色挂面等20多个品种、100多种规格的产品占领了国内外市场。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市、县两级农业推广体系部门建立起了23个专业区域性技术服务中心站,通过各类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开展公益性服务。

以农业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为重点,我市从工作部署、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等多方面积极推进,不断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稳步发展以管道输水、渠道防渗技术为主的节水工程,累计建设节水灌溉面积153.96万亩。同时,在丘陵山区建设集雨水窖50200万个,全市有效灌溉面积277.59万亩,巩固了水利化成果,全市水田、水浇地面积占据耕地面积的43.3%,其中旱涝保收田面积为245.16万亩。

农村灿然换新颜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战略的需要,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

郑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工作,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研究制定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并于2006年全面启动了新农村工作。

两年来,郑州市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20个重点示范村充分挖掘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旅游业、服务业、特色高效农业,进一步增强了经济实力。改造后的村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功能得到完善和提高,村内通组通户道路硬化,排水通畅,垃圾集中收运,四旁绿树花草,夜晚路灯明亮,村庄面貌焕然一新,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民享受到发展的成果和城市文明。104个示范村都制订了产业发展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实现了路通电通,电话入户率达到92%,宽带进村率95%以上;农民培训工作得到加强,两年累计培训20余万人次;民主管理有新发展,建立新农村建设村民理事会100个,落实了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1000个整治村工作全面铺开,村内道路、安全饮水、电力、沼气、垃圾污水处理、卫生设施、文化设施和村庄绿化等项建设依次展开。

在加快示范村、整治村建设的同时,全市新农村建设工程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义务教育、卫生保健、敬老院和人力资源中心市场等九项建设蒸蒸日上。

“国家政策好了,农村人的日子好起来了,文化教育也跟着前进了,科技日益更新了,农村人致富的门路也越来越多了,路越走越宽了,全民奔小康的日子是越来越近了……”这是广大农民发出由衷的感慨。

是的,我们已经开启新生活的大门,勤劳勇敢的郑州农民正有力走在康庄大道上。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