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24版:商潮骤起 上一版3  4下一版
绿色田野希望升起
乡村工业异军突起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打印】  
乡村工业异军突起
“三分天下” 郑州乡企的历史贡献艰苦创业 不朽的“乡企精神”
厂房外景
生产车间

本报记者 党贺喜 文 丁友明 图

历史犹如一本发黄的纪念册,总是要收藏最美好的瞬间;岁月恰似一首流淌的磁带,注定要回放最动人的旋律——乡镇企业,这个已被尘封的名词在30年改革开放激荡风云中,写下了曾经的辉煌,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回郭镇 中国乡镇企业的发祥地

回望郑州乡镇企业走过的历程,我们无法绕过巩义市回郭镇,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中原小镇!

“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这是一代伟人毛泽东在1975年9月27日对回郭镇首创社队企业的重要批示;当年10月1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长篇通讯,向全国隆重推出回郭镇经验。

关于回郭镇的故事太多太多了,郑州人当然不会陌生!而尤其令人难以忘怀和自豪的是,自那时起,全国乃至国外的考察团接踵而至,“师”从回郭镇。时至今日,在“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包括大邱庄、南街村等一批民营经济先觉者的史志上,均把回郭镇作为探索者来记述。

步入改革开放的年轮之后,回郭镇尽管经历了1982年特大洪灾、1992年“劣质电线大曝光”事件的磨练,但秉承其坚忍不拔的基因,回郭镇重振雄风,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志在做大,矢志做强,终于“百炼钢化为绕指柔”!2008年,一个由回郭镇主导、培育的工业园区——河南(巩义)民营科技园区汇集了130家知名企业,园区销售收入达到151亿元,出口创汇9000万美元,利税8亿元,已成为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铝板铝箔加工基地,铝板铝箔产量占到全国的20%,基本主导了全国价格定位!

“三分天下” 郑州乡企的历史贡献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回郭镇作为全国乡镇企业的滥觞之地,对郑州乡镇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发挥了巨大引领作用,郑州的乡镇企业依赖回郭镇这颗“金种子”遍地开花,节节攀升!

梳理30年波澜壮阔发展史,市农业局机关单位专职副书记王晓红分析说,郑州乡镇企业的发展走过了五个发展阶段——

从1979年到1982年,草创起步阶段。由于乡镇企业基础薄弱,各县(市)采取的是“三就地(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销售)、四依靠(依靠自有资金、旧有设备、能人技术、廉价劳力)”的发展方针,走的是“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的路子,整个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步子迈的不大。四年间,全市乡镇企业总产值由1979年的4.04亿元发展到1986年的6.95亿元,年均增长仅19.8%;

从1983年到1986年,发展黄金期。得益于前四年的探索和积累发展,特别是在中共中央(1984)4号文件精神指引下,我市的乡镇企业出现了“五个轮子”一起转的大好局面,有相当一部分集体工业已初具规模,呈高速发展态势,年均增长58.2%;

从1987年到1991年,“从量变到质变的化学反应”。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治理整顿的深入,我市的乡镇企业走上了“上管理、上技术、上质量、上水平”和“创优质、创名牌、创外汇、创效益”为标志的整顿提高阶段,年均增长29%;

从1992年到1995年,进入第二轮高速发展期。这主要有赖于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精神的极大鼓舞,经济总量迅速膨胀,处于第二个高速发展期,年均增长48%;

从1996年至2002年,整个乡镇企业处于以激活存量,优化增量为中心的平稳增长期,年均增长20.3%。

正如原乡镇企业局退休干部王玉海所激情归纳的那样,作为“中国工业化的希望”、作为“振兴我国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乡镇企业在改革开放30年间,立下了汗马功劳,历史将铭记,有据为证——

经济总量迅速膨胀。仅以“七五”、“八五”、“九五”三个历史节点相比,工业增加值分别为16.15亿元、110亿元、270亿元,占当时全市当年GDP的三分之一以上,呈现倍数级增长,这在当时尤为难能可贵!

广为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乡镇企业从业人数,“七五”期末为75.61万人,“八五”期末为91.3万人,“九五”期末为98万人。在当时,乡镇企业能够吸纳“农民百万大军”,让他们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就地就业,就地创业,所昭示的不仅仅是经济效益,更有深层的社会效益。

催生一批经济强镇、特色名村。记者从2000年省政府表彰的发展乡镇企业先进单位复印件中找到了相关论据——先进县(市),郑州六县(市)“合家欢”,全部上榜,占全省表彰总数的30%;先进乡镇,郑州有18个上榜,占全省表彰总数的36%;先进村,郑州30个特色名村“披金挂银”,占全省表彰总数的30%;先进乡镇企业,郑州有32家跻身其列,占全省表彰总数的32%。四个“三分之一”,足见郑州乡企的“庞大阵容”和坚实“体格”。

艰苦创业 不朽的“乡企精神”

当历史的年轮走过新千年,乡镇企业纷纷脱胎换骨,企业升级、产品升级、企业家集群逐渐成熟、企业组织形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乡企,这把曾经燃烧在希望田野上的熊熊火炬已渐行渐远,但是,历史是不能割断的。记者在采访多位历史见证者时,他们所袒露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怀旧,而是对那个时代的精神的怀念:艰苦创业!诚如原郑州市乡镇企业家协会常务会长兼秘书长王玉海老人所集中凝练的那句话“几多荆棘阡陌路,雄关漫道昆仑越”,可以说,这笔精神财富远比乡企曾经创造的GDP更有收藏价值、传承价值!

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牛甲辰在回忆起自己担任原巩县县委书记时感慨地说:“我这个书记其实就是工业项目指挥长,主抓三件事”。这三件事是,第一把乡镇企业局“升格”为乡镇企业委,高规格配备一位常务副县长主抓;第二,采取减税让利政策,鼓励乡镇企业快发展;第三,着手产业结构调整,让乡镇企业“鸟枪换炮”。牛甲辰还从经济学的角度道出了乡镇企业的功劳和艰苦创业的艰辛:“到1994年,巩县的工业就已经占据半壁江山,这才使得县财政突破5000万元大关,而超过5000万元大关才能集中财力办大事”。

采写这篇稿件,有几句不得不说的“题外话”:正因“乡镇企业”这一概念已成为历史,机构人员,天各一方;文字材料,大海难觅;以至于“折腾”得记者跑来跑去而“不得要领”。所幸,在市农业局外事外经处,记者见到了几位原乡镇企业局的工作人员,他们听说是采访乡镇企业发展时,就像遇到“娘家人”一样,激发了对那个激情燃烧年代的眷恋,并给予真诚的帮助,让我“未成曲调先有情”——

50多岁的梅琍大姐在原乡镇企业局做了整整8年的统计工作,从1979年到2001年的20多本各种报表保存得完美无缺:“机构改革时,没人问我要这些档案,我也不知该交到哪里去,但我就是不忍心丢弃它,只好自己买了个保险柜,把它作为‘个人财产’保存起来,没想到今天派上用场了!”梅大姐同一个处的胡晓平还当场介绍了原乡镇企业局的“文字匠”、现市农业局机关单位专职副书记王晓红,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随后,他们又“串联”出退休在家、71岁的原乡镇企业局“活字典”王玉海老先生帮忙,王玉海“慷慨解囊”,把自己刚出版的有关郑州乡镇企业发展的两本书送来,并承诺随时接受记者采访!

热情的背后不仅仅是激起他们的怀旧感,更重要的是,乡镇企业30年,积淀了太多太多的故事和感受,这同样是艰苦创业精神的再现!记者才得以还原复制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乡镇企业发展壮大的足迹!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