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30版:商界觉悟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个性需求 助推市场多元
文化振兴 营造魅力之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打印】  
文化振兴 营造魅力之都
品牌战略推进产业发展文化建设硕果共享

本报记者 李 颖 文 许大桥 图

郑州在奔向现代化的征途中,“文化强市”建设成为崛起的最强音之一。从文艺精品的推出到文化节会的遍地开花,从跨出文化产业发展的坚定步伐到迈入文化体制改革深水区,郑州留给外界的印象是惊叹号。

昔日里难得的精神盛宴,今朝成为郑州人的日常佐餐,过去局限于部分人们的特殊待遇,如今已是大众共享。作为一股动态的力量,文化资源优势正在转化成郑州迅速崛起的强大支撑力,文化建设也让这座惯常沉默的城市自信起来,散发光彩,独具魅力。

文化战略决策高远

早在3600年前,郑州就是商王朝的重要都邑,“商”城作为商代早期建立的一座都城,因其建筑规模之大,文化内涵之丰富,2004年,郑州被中国古都学会确定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

“黄河底下黄土有多厚,郑州文化就有多厚。”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郑州的地下文物、馆藏文物、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等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数不胜数。但在相当长的时期,文化资源带来的只是少量收入,根本不能称其为产业。文化沉寂衍生地域偏见:进入21世纪后,郑州的经济实力提升很快,但在很多人眼里,河南仍是全国最贫穷落后的地区之一。

承办第十届亚洲艺术节“四海一家·驻华使馆艺术藏品展”的中国对外艺术展览中心总经理助理黄晓钢说:“在我印象中,河南文化资源丰富,但没叫得响的文化产品。”

2004年,“郑汴洛文艺精品工程”四大精品之一、郑州市第一部原创舞剧《风中少林》横空出世,她跨越历史和现实,架起文化资源和文化产品的桥梁,奏响了郑州文化产业的“前奏”。

“郑州明确把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是在2005年。”市委宣传部事业发展处李兴志告诉记者。2005年8月21日,郑州市委、市政府召开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至此,市委、市政府把文化放在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上,着力改变“经济建设腿长、文化建设腿短”的状况。

2006年12月22日,市委第九次党代会正式提出郑州要实现由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建设强市转变,推进文化建设实现新跨越,文化建设摆上更加突出位置。

从形成共识到两个“意见”确立再到跨越式发展的提出,文化产业在短时间内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郑州文化产业在短时间走向自觉的关键因素。市委书记王文超曾明确提出:文化作为我们城市的一大优势,将在这些方面继续加大投入的力度,把文化资源大市真正建设成一个文化强市。

品牌战略推进产业发展

当文化强市战略、文化产业高度和政策突破口等关键因素定下来后,郑州市的决策者们结合自身特点,把目光锁定在最具地域文化个性的项目上。

郑州参照国际知名演艺公司的运作模式成立了郑州歌舞剧院,打造的第一部大型原创舞剧《风中少林》演出以来,演出场次安排早已走出河南、走向全国、进入国际市场。接连囊括舞台艺术大奖,近2000万的演出收入让郑州一举成为文化产业改革的成功范例。郑州市文化局副局长黄海碧说:“歌舞剧院的体制采取了主创人员的委约制、主要演职员签约制、群众演员合同制,机制上的灵活使整个团队更具生命力。”

作为《风中少林》的姊妹篇,原创舞剧《云水洛神》2008年4月一经推出,全国文艺界轰动,郑州在舞台艺术精品的创作上俨然在全国有了自己的独特地位。

把文化和旅游巧妙结合起来的嵩山实景演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探索出演艺业和旅游业共生共赢的发展模式,仅2007年一年门票收入就达1500万元,成为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亮点。

郑州电视台和超凡影视制作公司联合摄制的我国首部大型科幻儿童电视剧《快乐星球》已完成156集,在中央电视台5个频道及河南电视台12家省市电视台播出、重播,在少儿频道播出时刷新了该频道开办以来的最高收视纪录。

郑州百花园杂志社所属《小小说选刊》《百花园》催生了令社会各界关注的“小小说现象”,营造出以郑州为中心的“小小说集散地”,初步形成集编辑出版、多渠道发行、广告策划、社会函授为一体的文化产业实体。

中国最早的民营动漫公司“小樱桃”动漫也走在了同行的前列,小樱桃漫画图书发行量占内地原创动漫图书总发行量的30%。同时,文化品牌建设和产品延伸的广度、深度也比以前有了明显增强。2005年,由郑州小樱桃卡通公司出版发行的《快乐星球》第一本剧照版图书一套26本上市,至2006年该书发行200万册,销售量甚至一度超过《哈利·波特》,2008年,“小樱桃”动画片第一部在央视开播,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河南基地)落户郑州。

新兴文化业态快速成长,伴随其成长的是一批有代表性的民营企业茁壮生长:投资建设《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的郑州天人文化投资公司,投资拍摄制作《快乐星球》的河南超凡影视制作公司,郑州小樱桃卡通有限公司……它们最大的特点是什么都离不开“市场”:文化产品面向文化消费市场来策划、制作和运营;文化产业项目的建设和制作依托市场进行招商引资,依托市场配置文化资源和文化生产要素。如此开发市场,最终占领市场。反过来,来自民间的这些文化企业凭己之力让市场的文化产品更丰富、更繁荣,市民选择文化的自由度也更大。

文化建设硕果共享

精品战略带动了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2005年底,新郑市悬赏百万征集“丙戌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策划,将全国的目光吸引到这个县级市上,让拜祖大典未动已先声夺人。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对文化的“营销”一改“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传统模式,“文化”唱主角并成为经济增长点。如今,已连续举办3年的黄帝拜祖大典成为郑州文化产业发展的品牌,并带动了“根文化”产业的发展。

2008年9月26日到10月8日,郑州成功举办了第十届亚洲艺术节,这是郑州首次承接国际性的文化展会,也是历届亚洲艺术节中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内容最丰富的一届,得到了文化部和各亚洲国家的高度评价。这不仅是郑州对自身文化实力的一次集中检验,也让郑州市民在自己家门口享受了一次艺术盛宴。

第18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世界传统武术节、中国(郑州)印刷包装产品博览会、第18届全国图书博览交易会等一批文化展会、节会,都增强了城市的影响力。

改革开放30年,郑州文化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及强,最终通过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品牌,在郑州形成了愈来愈浓厚的主流文化氛围。据郑州市统计局发布的消息,郑州市2007年文化产业首次实现增加值突破百亿元,达到101.7亿元,比上年增长20.0%,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0.8%。

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同时,市委、市政府一刻也没有放松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着力构建覆盖社会的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市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加大对文物古迹、历史遗迹、遗产的发掘、抢救和保护力度:嵩山历史建筑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取得实质性进展,申遗文本已经报送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并获得一致通过;对郑州商城遗址保护、开发进行总体规划,建设商城遗址公园;投入大量资金完成了对文庙、城隍庙、黄帝故里修缮等。

兴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了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世界客属文化中心、郑州歌舞剧院。启动郑州市图书馆新馆、郑东新区体育公园等建设,科技馆新馆正在前期筹备,12个县(市)区图书馆、文化馆全面启动,目前已建成9个。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全市信号覆盖率达到了90%以上;通过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形成覆盖全市的基层服务点;2007年全市11个乡镇达标综合文化站投入使用,100个社区文化中心全部建成;设立2254个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点,行政村100%实现一月一场公益电影;“十一五”期间计划完成1171个农家书屋建设任务,农家书屋已累计配备图书近60万册。

如今,利用互联网查资料,去公益课堂听讲座学本事,上博物馆、科技馆长见识,在家门口欣赏精彩电影……郑州的老百姓免费或者花很少的钱就能享受到便捷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

一个以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基础,以文化产业发展为支撑,以黄帝文化、商都文化、嵩山文化、黄河文化、少林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开发为依托,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城乡文化协同推进的大文化发展格局在郑州初步形成。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