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35版:商经政念 上一版3  4下一版
公共改革的探路者
宜居环境的营造者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打印】  
宜居环境的营造者
基础设施趋于完善城市管理细致入微生态环境清新宜人社会治安逐年向好宜居郑州渐行渐近

本报记者 裴其娟 文 李 焱 图

改革开放30年,伴随着全市社会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郑州城市建设也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30年来,郑州市先后实施了旧城改造、拆墙透绿、河道整治、中心城区“三年大变”、“四城联创”等工程,使城市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成为国家命名的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人均绿地与日俱增

老一代郑州绿化职工还记得,1978年,郑州经过一系列的植树造林行动,刚刚摆脱“风沙城”的称号,全市绿化覆盖率32.4%,人均公共绿地2.3平方米,相当于一张小床那么大。

1978年,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三五年内城市绿化要有一个根本好转,绿化覆盖率达到40%,人均公共绿地4~7平方米”的方针,郑州市园林绿化发展由此迎来了春天。1980年起,郑州市新建道路绿化统一纳入道路基本建设投资。1982年,市政府投资30万元从上海引进大量常绿苗木和花灌木,改建中原路、建设路等8条道路的绿化带。

1985年,郑州市以35.25%的绿化覆盖率名列全国317个城市之首,人均公共绿地达到4.12平方米,获得了“绿城”的美誉。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城市建成区不断扩大和人口的急剧膨胀,城市园林绿化主要指标连年下降。

城市“绿色”的减退引起郑州市的高度重视。1997年,郑州市掀起了“绿化城市,重塑绿城”的绿色风暴。到2007年年底,我市园林绿地总面积达9287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1978年的2.3平方米上升到9.2平方米,相当于一间卧室那么大。

基础设施趋于完善

30年前,郑州的地下管网狭窄,路不平、灯不明、污水乱冒困扰着居民的生活。改革开放后,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进城市,城市框架不断拉大。

近年来,郑州市对城市全面进行综合整治。

2001年,投资15.8亿元,建成全长43.7公里的环城快速路;投资1.1亿元,拓宽改造了中原路铁路立交、嵩山南路、紫荆山南路立交等;对市区71条(段)157公里道路路灯进行了改造。2003年,郑州市启动以“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为目标的中心城区综合整治方案。2004年12月,郑州把位于老城区的熊儿河从一条排污明沟改造成一条带状公园。2003年至2005年,郑州市共完成各类城建投资202亿元。服务城市经济建设和市民生活的公用事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

至2007年年末,我市铺装道路总里程达1243公里;各种桥梁164座,其中立交桥41座;路灯达6.1万盏,比1978年增加了4.9万盏。

城市管理细致入微

城市建设“三分建七分管”。

1978年,郑州市没有一座污水处理厂,改革开放以来,郑州市积极推进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城市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截至2007年年底,已建成王新庄、马头岗、五龙口3家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能力80万吨,基本实现了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全覆盖。建成郑州市第一、第二垃圾处理厂、郑州市综合垃圾处理厂等3座大型生活垃圾处理厂,无害化垃圾处理能力达3450吨/日。道路清扫保洁实行市场化运作,主干道的清扫保洁水平达到了国家一类标准。

从1998年起,郑州市提出建立“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城区管理体制,对照国家卫生城市标准,解决乱倒垃圾、占道、交通、居民不文明行为等问题。到目前,已形成“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管理体制。

为了营造整洁有序的市容环境,郑州市先后实施了拆墙透绿、退路进店、环卫保洁市场化运作等。

遍及各大社区的150个健身园,郑州图书馆免费开放的20个馆外阅读站,加上免费开放的省、市博物馆,共同愉悦着郑州人的身心。

生态环境清新宜人

浓烟滚滚的烟囱、气味刺鼻的工业废水,过去,工业化带来的类似污染场景在郑州屡见不鲜。经过30年的不懈治理,而今,一个碧水蓝天的郑州正在脱颖而出。

1978年至1988年的10年间,郑州市的大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而燃料大部分限于原煤,原煤燃烧后产生的硫酸、氯化氢、汞蒸气等带来了严重的空气污染。为保护大气质量,郑州市从改变燃烧方式、更新消烟除尘装置入手,改造锅炉、窑炉,并积极推行联片供热和集中供热,倡导改革居民生活燃料结构。

对水污染治理的脚步也未停歇。1978年~1988年间,郑州市重点治理了电镀、化工、印染、造纸等行业的工业废水和医院含菌污水。1987年,郑州市投资400多万元对金水河进行初步治理,之后实现了污水截留、清水补给、河岸绿化,使水质得到改善,美化了人民生活环境。至2007年,还完成了须水河、潮河、索须河上游段河道治理和东风渠引黄供水补源灌溉工程。

城市饮用水保护更是重中之重。郑州市先后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法律、规章,依法保护饮用水源。目前,全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社会治安逐年向好

“安居才能乐业。”一个宜居的城市,首先要保证居民的安全。郑州市把打造平安郑州作为“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最大限度地提高治安防控能力,降低发案率,2008年,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达到93.84%。

2005年起,市财政每年拨款上亿元用于科技强警和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建立了以市公安局信息中心为平台,以综合信息数据库和十类公安业务数据为支撑,涵盖刑事、治安、外事、交通、监管诸多方面的综合信息共享体系。将110、120、122、119四台合一,组建了现代化合成式指挥中枢——110指挥中心。

郑州市公安机关持续开展了“四严一创”和“万警进社区,为民保平安”活动,他们还积极建立治安群防群治队伍。

2005年、2007年,郑州市两度被评为“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城市”。

宜居郑州渐行渐近

穿越30年的历程,郑州,一个宜居的现代化都市崛起在中部。

大街小巷整洁有序、公园游园星罗棋布、高楼立交流光溢彩……郑州的市民告别了当初的路不平、灯不明,迎来了净绿亮美的优美居住环境。

从2006年起,郑州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称号,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通过国家专家组的技术评估。

从昔日的“风沙城”一路跋涉而来,郑州渐渐出落成一个魅力四射的现代化都市。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