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8版:郑风 上一版3
治病要治本
嫌疑人X的献身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无标题

野菊

吴文玺

10月份的一个星期天,我专门回到老家,目的只为采摘野菊花。我的老家在荥阳西南与巩义交界的地方,地处丘陵,土瘠地薄,资源匮乏,几乎乏善可陈。但是到了秋天,那里就大不同了,且不说遍地成熟的庄稼与果实,单就缤纷而至的秋色就足够流连的了。野菊花就是这纷呈的色彩中最靓最炫的一笔。沟壑、地坎、犄角旮旯,只要有土有水,就有一丛丛、一簇簇的野菊花,迎霜傲放,闪烁着金子般灿灿的光芒。

查了一下《中国植物志》:菊科,多年生草本,高可达1米左右,茎基部常匍匐,上部多分枝,叶互生,卵状……头状花序。原产我国及日本。《本草汇言》说野菊破血疏肝,解疔散毒。现代医学研究已经证明,野菊还能败毒抗癌。其有效成分为菊醇、菊酮、野菊花素A、蒙花甙等。

我想:野菊花应该是菊花的祖先。应当是上古的时候一些有心、有闲的人(是不是文人不可知)见野菊花开的可爱,气味又清幽,颜色又富贵,择其花大而艳者移至庭院,植于盆中,施以沃肥,溉以清泉,久而久之,其基因发生了一些变化,那些姿态万千、风情万种的观赏菊花就这么诞生了。因为有了菊,文人们便又多了一样吟弄风骚、抒志寄怀的事情。我想这一切都应当自野菊始。

屈原在郁郁不得志的时候“乃赋《离骚》”,放逐汨罗,还在高歌“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这样的胸襟,这样的心怀,这样的生活,无法可想。曹丕在《与钟繇书》里赞美说:“芳菊含乾坤之纯和,体芬芳之淑气。”到了陶渊明的时候,这个县太爷就有些大脾气了,“不为五斗米折腰”,撂下炙手可热的公务员不做,到南山种豆去了,种完豆子干什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闲散得叫人眼馋。

苏轼是个大才子,诗词歌赋,书法绘画,几乎全都练到了博导水平。22岁就高中进士。某年秋天,轼拜望当朝宰相王安石,人没见着,却见着了王压在砚下尚未竣工的《残菊》诗:“西风昨晚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以己见臆想,菊花乃傲霜之物,花瓣怎肯飘落!于是恃才傲物,挥笔写下“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教训了王安石一番。后来苏轼因祸遭贬,到黄州一游,做了那里的团练副使。秋深,一夜西风紧,落英缤纷,黄花满地,苏轼赶早上班,忽见此景,惊得一头冷汗,当然还有一头雾水。回京后,立即登临王府请罪,责怪自己观察不细,用心不工,作风浮躁,年少轻狂。一而再,再而三地写“欲伴骚人赋落英”,“却绕东篱嗅落英”。个中滋味,只有苏大学士自己知道。

李清照与官宦丈夫赵明诚恩爱倍至,妇唱夫随。老赵同志活着的时候,还时不时地投些闲钱搞搞收藏,做做理财,八小时以外还整些鉴宝之类的精深研究,写了一部《金石录》。赵氏一家人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都是过得去的。然而这个心细如发的女词人,活得似乎并不惬意,至少是不滋润吧。《醉花阴》应是九九重阳赏菊饮酒后吐的真言:“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多么微妙的“瘦”字啊,怎么品呢?是形“瘦”了,还是心“瘦”神“瘦”了呢?

曹雪芹公大概因为小说篇帙鸿大,有的是空间,升发开来零露溥兮,弄了十二道题目,让大观园里那一堆痴男怨女咬笔头、绞脑汁、沥心血、耗精力,只为一个“菊”字。《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宝、黛、钗等在大观园结下“海棠诗社”,次日拟下“忆菊”“访菊”“咏菊”“画菊”“种菊”“对菊”“供菊”等等十二道题目。潇湘妃子林黛玉一时性起,诗兴勃发,一气呵成三首,位列三甲,《咏菊》荣登榜首。“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满纸自怜、千古高风是说《石头记》呢?还是说曹公大人呢?还是这个终日心事重重、泪眼朦胧、情债高筑的花仙子说自己呢?

菊同梅、兰、竹一起并称“四君子”。今来古往,嗜画菊者不计其数,善画者亦以千万计。一部《芥子园画传》所集能者即有跛道人、松道人、杨佰润、邓铁仙、张嘉锷等数十人。明朝漕州(今湖南漕陵)人陈飓言,字皋拜,博学嗜酒,善画兰、菊,工草书。往往酒后下笔,淋漓有神,求之甚艰。因嗜菊如命,自号“菊痴”。近现代以来,八大山人、吴昌硕、石涛、齐白石等大家均有绘菊之佳作。2008年中国嘉德春拍,八大山人朱耷的一幅《瓶菊图》,画中信手涂了一只破瓶,瓶内仅插两枝菊花。专家估价1000万-1500万元。这肯定是史上最牛的两枝菊花。看来不独古人爱菊,现代人爱菊的行情依然十分高涨。

我还是想:野菊花一定是菊花的祖先。菊之属,一是傲;“何秋菊之奇兮,独华茂乎凝霜。”二是洁;“菊花如志士,过时有余香。”三是淡;“蒂有余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孤傲、纯洁、淡泊名利,何尝不是野菊的性格!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