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3版:精品文摘 上一版3  4下一版
无法沉默的爱
近代名流的趣闻掌故
邓小平临终无遗憾
南北腔调
做有用的事
晕书综合征
我们需要“罪富文化”
日本农民让人眼红
榆树上的铁链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我们需要“罪富文化”

卢周来

不少经济学家认为,中国人习惯“红眼病”,有“仇富情结”,还把“仇富情结”说成是中国传统文化一贯的东西,是中国人的劣根性。事实根本不是这样。

对富人持排斥态度,在西方文化中更加深厚,这源于基督教对“富人原罪”的说法。在基督教的传统中,认为富人天生就是“罪恶之人”,应当下地狱,富人要想进入天堂,唯一的途径就是将自己的财富全部捐赠给穷人。

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也有“罪富文化”。中国古代富人乐善好施的传统也相当久远,但为何到了今天,这种文化传统反而对中国富人失去了作用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罪富文化”已经受到了严重的摧毁;整个民族心理由“罪富”变成了“崇富”:富人成了人人仰慕的对象。

搜狐网站总裁张朝阳算得上中国富人中的一个异数,在某次福布斯中国论坛上,张直言不讳地说:“中国的富人都在喊中国人有强烈的‘仇富情结’。我却认为中国不仅不仇富而且很崇富,人人都希望自己成为富人,可以说是连做梦都想,哪里会仇富?”

即使在这种情势下,中国的某些知识分子与经济学家,竟仍然在摧毁中国文化中最后一点“罪富意识”:连国家按照法律规定追究某些富豪偷漏税的行为,也被这些知识分子与经济学家斥之为“仇富运动”;“仇富情结”已被他们视为妨碍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障碍。而实际上,中国有些富人的致富手段与路径之“恶”,的确应该让他们感到有“罪”。

正因为缺乏“罪富文化”的制约,头上三尺没有神明,所以与美国富豪热衷于私人慈善事业相比较,中国富豪们的整体形象并不佳:一方面在生活上穷奢极欲,另一方面对慈善事业十分吝啬。

美国《时代》周刊前年关于中国富豪生活方式的报道曾在国内引起极大反响。文章认为:很多中国富豪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迅速发家致富,财富给他们带来的仅仅是盲从和眩晕。很多时候,他们所做的已经不仅仅是无度的挥霍,更是愚蠢的攀比。

为了使中国富人成为慈善家,我还是主张需要适度的“罪富文化”。适度的“罪富文化”,有利于中国更多的富人成为慈善家,使社会更加公平。

摘自《莫愁》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