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前总统卡特访问日本的时候,从东京乘坐新干线到京都,一路下来,居然没发现农村。卡特很奇怪,同行的日本人告诉他,日本的城市与农村,从外观上看是没有区别的,从建筑的样式到公共设施的配备,从生活习惯到人的精神状态,都大致相仿。
我在一位日本农民家做过客,这家有6口人,住3套房,每套面积190平方米。家中有3辆汽车,还有一个农具仓库,里面放满各式各样的农具,家中的生活设施也应有尽有。让我惊叹不已的是,男主人是个兰花专家,养了许多名贵的兰花,但他从来没有卖过一盆,养兰花仅仅是为了消遣。
由于农村的空气质量好,也不像城市那样拥挤,日本不少上班族在城市上班却住在农村。在东京、大阪这样的超级城市,这种情形更为普遍。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个个与城市一般无二的生活小区。久而久之,生活习惯也同化了,再难分出城市或农村了。
真正反映“城乡差别”的是人均收入这一指标。据有关记载,日本自从1973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超过城市居民以来,这一状况一直持续至今,没有改变。日本5%的富豪人口中,农民占据主要的份额,年收入千万日元的农民极为常见。20世纪90年代后,城市受泡沫经济的影响比农村更大,因此,“倒城乡差别”反被拉大了。
究其原因,可从以下四方面考察:第一,日本人向来追求平等,反对过大的差别,所以,有城乡趋同的历史传统;第二,日本是个保守的国家,他们非常重视传统文化,非常重视民族凝聚力,所以农村不可能被城市抛弃;第三,日本政府对农民实行特殊保护政策,比如,长期以来实行保护大米价格的政策,并限制大米进口,以维护农民利益;第四,有农民自己的组织——劳动组合协会保护农民的利益。
在日本,一提到农民,人们流露的不是鄙视,而是羡慕。日本农民不仅收入高于城里人,而且生活的舒适度也高于城里人。农民的劳动强度没有想象的那么大,而农民的田园之乐则是城里人所没有的。日本没有强制性户籍制度,任何人想在城市落户,都可以在15分钟的时间内办完手续,但是并没有一窝蜂拥向城市的事情发生,因为不少人不想在城市生活。所以,大城市的人口总能控制在一定程度之内。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日本农村的出生率也并不明显高于城市,日本没有限制生育的政策,舆论上倒是经常表扬那些孩子多的家庭。记得我在日本留学时,听过这样一个报道:九州有一位生了11个孩子的妇女,一时间简直成了英雄,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日本农民素质较高。因为按照一般通行的理论,人的素质与人口出生率呈现一种负相关关系:素质越高,出生率便越低,西方国家普遍如此。日本全国人口1亿2000万,这一数字已经保持了数十年,至今没有什么变化。
也有人担心,“倒城乡差别”终究也是一种差别,差别总不是好事,应该抑制农民致富的速度。实际上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日本的“倒城乡差别”是人为制造出来的,目的是为了社会的协调发展。在任何国家,农民都属于弱势群体,有意地提高他们的地位,对日本社会的和谐稳定是有益的。
摘自《乡镇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