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承钧
嘉祐元年(1056),苏轼首次离家乡四川到汴京赶考,翌年,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主考官欧阳修赏识,高中进士第二名。嘉祐六年(1061),26岁的苏轼奉命从汴京赴陕西凤翔出任判官。农历十一月十九日途经郑州。当时其胞弟苏辙(字子由)正栖居郑州,弟兄二人的感情原本就十分深厚,免不了在郑州客栈彻夜长谈、畅叙亲情。临别,苏辙将苏轼送到郑州西门外,两人恋恋不舍依依惜别,想到弟兄从此天各一方,东坡情之所至,就在马背上洋洋洒洒写下《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首。诗云:“不饮胡为醉兀兀,此心已逐归鞍发。归人犹自念庭闱,今我何以慰寂寞。登高回首坡垅隔,惟见乌帽出复没。苦寒念尔衣裳薄,独骑瘦马踏残月。路人行歌居人乐,僮仆怪我苦凄恻。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君知此意不可忘,甚勿苦爱高官职。”
这是一首感情浓烈缠绵的赠别诗。诗人开局便自问,何以未曾饮酒却感到头脑昏沉、神思恍惚?原来心已随着弟弟渐远渐逝的身影一同去了。此时此刻,弟弟尚可一心怀念家中的老父(苏洵),而我这个远游之人,独自走在异乡的旷野上,可用什么来安慰心灵的孤寂呢? 子由啊,昨夜我俩夜雨对床、灯下长谈,此刻你会想起咱们促膝相约的誓言么?咱俩何时才能重逢?再次聆听这萧瑟夜雨之声呢?笔者每读此诗,心中就会激起无穷波澜,苏轼的骨肉亲情实在太令人扼腕感动!尾句“君知此意不可忘,甚勿苦爱高官职”尤其令人思索——诗人说:比起宝贵的骨肉亲情来,任何功名利禄都不重要了!
这首16行律诗,被后人收录在《苏轼集》中,成为后人表达兄弟情深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