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2版:郑风 上一版3
身陷娱乐圈 4
命运 13
《图说中国祈福神》
感悟人生
红旗渠畔的故事
牛年 牛书 牛歌
也说读书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红旗渠畔的故事

肖竹乔

1966年的初夏,我从驻林县郭家园大队工作队回到河南电台农村组,不久,就接受一项采访红旗渠的任务。这之前,我参观过红旗渠渠首、青年洞等工程,对林县人民“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的英雄壮举,油然生发敬意!那时,我是个20多岁的小伙子,有一股争强好胜的劲头,就及时奔赴林县,受到县委通讯组的同志热情接待,当他了解我的采访意图后,他就找来一辆自行车,送我出县委大院,指出去红旗渠工程指挥部的路径,再三叮嘱:“这是倒闸自行车,要小心骑”。且给我做了示范动作。我骑上倒闸自行车,向采访目的地进发。由于我骑自行车是个新手,加上没掌握倒闸自行车的蹬技要领,不经意将脚踏向后回了一下,突然自行车戛然而止,我也从车上歪了下来。如此这般,折腾了好几次,额头渗出了细小的汗珠,十来里路,竟用了四十多分钟,到达指挥部快半晌了。我要了几份关于工程进度的简报,看了看,思量了一会,就编写了一条消息。此时,已经晌午了,指挥部的同志端来一大碗热气腾腾的饺子,我狼吞虎咽,一扫而光。吃完这香喷喷的饺子,我思忖着把写好的消息传回电台,给林县人民有个交代。1995年的暮春,我又一次到红旗渠采访。在分水岭景区,我被小小的“十水言”碑所吸引,目睹石刻,一字字默读碑文:

“祖祖辈辈缺水盼水,红旗渠引来了漳河水,水库蓄住了山谷水,红旗渠灌满了库池水,浇地渠库池齐放水,一渠水可顶两渠水,平整土地合理用水,大家都来节约用水,关键保好渠管好水,林县就不再愁缺水。”

碑文为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办公室顾问、原中共林县县委书记杨贵撰写,红旗渠通水二十五周年之际(1990年4月5日)竖立。“十水言”碑,既无博大之貌,又无雄伟之姿,但它却有着凝重之态,不能不发人深省。

站立“十水言”碑前,我对林县人民的敬意油然而生,并进而思索起来。

碑文是林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出人间奇迹的真实写照。历史上的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林县人民经过10年奋战,劈开太行山,建成长达1500公里的红旗渠,引来了漳河水。上世纪70年代初,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

碑文描述出以红旗渠为主的灌溉网络遍布林县大地的格局,强调了“平整土地合理用水,大家都来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呼唤着人们增强节水意识。碑文的呼唤,很有针对性。它犹如警笛,向人们发出这样的信息:水资源紧缺,合理浇水,节约用水,势在必行!

碑文指出“浇水”、“用水”的关键在于“保好渠管好水”。开发利用水资源,关系着国脉民运,是件大事。办好这件大事,必须依法治水、管水、用水,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开发利用水资源走上了法制轨道。要全面实施《水法》,有一个过程。

1995年5月5日《人民日报·人民论坛》专栏,刊登了我目睹“十水言”碑、默读碑文、思索“十水言”碑警示作用的文章,题目曰:“《十水言》碑前的思索。”30年来,我心中红旗渠的“饺子情结”终于解开,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