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5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漫画:政协委员体验求职
保增长也要有权力边界意识
面对敲诈为何十个局长九个栽
《不差钱》的价值因精英反对而凸显
别对劳动者权利进行“趁火打劫”
“天鹅之城”:悬在三门峡黄河湿地上的问号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打印】  
湿地如今少见“故友”来
“天鹅之城”:悬在三门峡黄河湿地上的问号
三门峡市民给天鹅送食物 王永峰摄
白天鹅在三门峡黄河湿地栖息 王永峰摄

本报记者 余英茂

2月2日是第13个世界湿地日。

湿地具有巨大的生态功能和环境效益,它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之肾”。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每年的10月至翌年3月,成千上万只白天鹅就像约定好了似的,从西伯利亚的冰天雪地里迁徙到我省最大的湿地——三门峡黄河湿地栖息越冬,为冬日寂寥的黄河增添了一道动人的风景。

大批白天鹅的到来,吸引了无数的眼球,为三门峡市赢得了“天鹅之城”的美誉,使当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与日俱增。

然而,2007年冬季至今,慕名前来观赏白天鹅的人们发现,与往年相比,三门峡黄河湿地的白天鹅明显地减少了。这种情况不免让人担忧:来到三门峡的白天鹅为什么变少了呢?“天鹅之城”的“城市名片”还能保持下去吗?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白天鹅钟爱三门峡

上个世纪60年代,“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黄河大坝建成蓄水,黄河三门峡库区形成了面积达275公里的湿地,成为我省最大的一块湿地。

湿地是动物们的乐园,三门峡市野生动物救护站站长高如意介绍说,三门峡黄河湿地滩地宽阔,水草丰美,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着白天鹅、灰鹤、鸬鹚、红嘴鸥等几十种珍禽来此越冬觅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白天鹅了。

白天鹅来到三门峡越冬,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那时每年仅有几十只,还不时被人捕杀。

随着当地对鸟类保护力度的加大,20世纪80年代,三门峡人发现,每年10月下旬开始,飞到三门峡越冬的白天鹅越来越多。最多时,白天鹅达上万只,远远望去,黄河湿地上白茫茫一片,蔚为壮观。

提起白天鹅,人们就会想起著名的交响乐《天鹅湖》。白天鹅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至情之鸟,它们大多成双配对出行,洁白如天使、优雅若精灵,婀娜多姿,深受大众喜爱。

这些白色精灵的到来,使当地人享受到了在其他城市享受不到的欢乐。每年冬季,在三门峡黄河湿地的蓝天碧水下,成群的白天鹅或悠闲踱步,或嬉戏觅食,体态优雅,叫声悦耳,天南地北的游客和摄影爱好者纷纷慕名前来,观赏这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动人情景。冬天到黄河湿地看天鹅,已成为三门峡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白天鹅来到三门峡一住就是5个多月,第二年三月份,天气渐渐暖和了,生性喜冷的白天鹅又离开三门峡,飞到寒冷的俄罗斯西伯利亚进行繁殖。

三门峡黄河湿地为何备受白天鹅青睐呢?高如意分析说,三门峡水利枢纽建成40多年来,在三门峡形成了独特的库区型气候。这里的浅水和沼泽地带有大量的植物根茎、草籽和鱼虾,还有沿岸农民秋收落下的大豆、花生、玉米粒等,为候鸟提供了食物来源。清澈的水面、广阔的水域和丰富的饵料,为鸟类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使三门峡黄河湿地成为候鸟迁徙、越冬的天堂。

三门峡为白天鹅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年年如约而至的白天鹅,也成了外界的人们了解三门峡的一张“城市名片”。

2005年冬季,部分白天鹅飞进紧邻三门峡市区的青龙坝库区栖息,这种情景令当地市民惊喜异常: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看到白天鹅,天鹅离三门峡人越来越近了!

白天鹅恋上三门峡黄河湿地,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有力见证。

然而,2007年入冬之后,人们却发现,如今来到三门峡越冬的白天鹅比往年明显地减少了。

在三门峡市区西部,有两个连在一起、水面达几千亩的人工湖,多年来,有数千只白天鹅来到湖中越冬,因此,三门峡人称其为“天鹅湖”。记者请当地出租车司机王师傅作向导,来到天鹅湖边,却发现,这个曾经留下了成群结队的白天鹅倩影的地方,眼下能见到的白天鹅寥寥无几。

三门峡湖滨区王官黄河湿地河面宽达几公里,野生植物种类繁多,乔木、灌木连成一片,是数年来白天鹅、野鸭等候鸟越冬的主要栖息地之一。在这里,记者驻足等待了一个多小时,也只看到几十只白天鹅。王师傅告诉记者,往年来到这里越冬的白天鹅,有数百乃至上千只。

此情此景,不禁让人感到失望。

现在,来到三门峡的白天鹅为什么越来越少呢?经常到黄河湿地观赏白天鹅的当地鸟类爱好者张为民认为,三门峡黄河湿地沿河两岸过去是白天鹅的主要栖息越冬地,近年来,河岸边新建的渡口、道路、工厂、煤场越来越多,像陕县七里河湾,就有沿黄公路和310国道穿过河岸,人流和运煤、拉货的汽车往来不断,产生的噪声、污水、烟尘破坏了昔日的生态环境,使生性胆小怕人的白天鹅受到了惊吓,所以,这些地方就很难见到白天鹅了。

天鹅聚集的地方多是滩涂、农田或树林边缘地带。陕县桥头河段原本是大群白天鹅的越冬地,现在,这里的天鹅数量大减。三门峡林业部门观察发现,以前,这里的大片滩地上种的都是农作物,农民收获后撒落的大量作物种子,成为白天鹅的好饵料,现在滩地上则栽满了速生杨树林,不但使天鹅的饵料大量减少,密集的树林也造成了白天鹅的不安全感,迫使它另寻越冬地。

白天鹅离开以往的栖息越冬区,这种现象向人们敲响了警钟——只有减少人类对湿地环境的破坏和对白天鹅生存空间的干扰,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天鹅城”的美誉能保持多久

每年冬季,白天鹅不断从城市上空飞过,在全世界,也找不到几个有这般景致的城市,这让三门峡人很是引以为荣!

三门峡市民已与白天鹅友好相处了20多年,如今,有人却发出这样的疑问:“天鹅之城”的美誉还能保持下去吗?

在网上,当地网友纷纷发帖子,表达了对最近来到三门峡黄河湿地的白天鹅数量减少的担忧,提议“尽自己的努力去关注这些动物”,“在天鹅湖附近做些活动”,“组织志愿者去引导游客”……

当地湿地保护专家、三门峡黄河湿地管理处副主任李树拉认为,眼下,来到三门峡的白天鹅只是略有减少,还有一种情形,就是往年白天鹅很少光顾、人迹罕至的三门峡黄河湿地其他地段,栖息的白天鹅明显增多。

今年1月19日,河南省著名鸟类专家王文林教授来到三门峡黄河湿地展开了为期3天的鸟类资源调查。

在该市,王教授观测到国家重点保护鸟类35种,二级保护鸟类3种,还观测到全球性易危物种花脸鸭120余只,花脸鸭的种群数量近年来急剧下降,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调查结束后,王文林教授极为感慨地说,三门峡黄河湿地拥有大批稀有鸟类资源,是真正的鸟类乐园。

2007年年末,三门峡黄河湿地湖滨区管理站的工作人员首次观测到十余只脖子上挂红环的白天鹅。经全国鸟类环保中心确认,系蒙古环志白天鹅,这是我省首次发现蒙古国环志白天鹅。近日,工作人员在三门峡黄河湿地再次观测到带有蒙古国环志的白天鹅12只。

李树拉说,近年来,来三门峡黄河湿地越冬的候鸟种类不断增加,今年还首次迎来了对生存环境要求很高的红嘴鸥,灰鹤、鸳鸯等候鸟的数量也比往年增加了许多。这一发现使人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将生态环境保护好,“天鹅之城”就会对白天鹅具有永久的吸引力。

豫晋携手呵护天鹅

来到三门峡越冬的白天鹅数量锐减,这一现象也引起了当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多年来,上到三门峡市党政官员,下到普通百姓,人们付出了巨大努力,对白天鹅爱护备至。

今年1月7日,三门峡烟草专卖局的40余名职工来到黄河湿地,将带来的玉米抛撒到白天鹅经常活动的水域。在每年冬季三九严寒之时,草根等植物被冰冻的河面覆盖,白天鹅觅食困难,当地人主动将大豆、玉米等撒向黄河滩涂,帮助白天鹅安全过冬。给白天鹅送食饵是该市保护白天鹅的措施之一,参与者有党政官员,有企业职工,也有普通市民。

为了将三门峡打造成为白天鹅的温馨家园,三门峡市从不吝啬投入。到了白天鹅越冬季节,水利警察的摩托艇、市公安局的警用直升机组成了“海陆空”立体防护网络,每天都会对三门峡黄河湿地进行巡逻监控,发现异常情况随时处置,对人无法到达的白天鹅栖息地定期播撒食物,保证白天鹅不出现食物匮乏现象,保证受伤的白天鹅得到及时救治。

在三门峡黄河湿地,记者看到有许多警示标志和隔离带,警示人们不要破坏湿地生态环境。三门峡人不但给白天鹅划地盘,建监测站,还为它们“站岗放哨”。

53岁的姚建刚是三门峡陕县张湾乡桥头村农民,为了呵护白天鹅,他把家搬到黄河岸边,主动做白天鹅的义务巡护员。25年过去了,姚建刚救护过的白天鹅超过70只。像姚建刚这样,居住在黄河边的当地群众,很多都成了白天鹅的义务巡护员。

如今,保护白天鹅在三门峡已蔚然成风。三门峡民营企业家吴启民还发起成立了三门峡白天鹅保护协会,已发展会员80多人,常年开展保护白天鹅的民间活动。

近年来,三门峡市民先后从黄河滩上发现了18只受伤的白天鹅,都主动送到了该市野生动物救护站,该站站长高如意自豪地说:“我们三门峡在宣传、保护白天鹅方面,可以说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三门峡地处晋、陕、豫三省交界地带,一条省界,将黄河湿地分为三门峡和山西运城市两地管辖。保护白天鹅,还有一个两岸联动的难题。

在三门峡市的积极推动下,2008年11月27日,三门峡、运城两市召开保护白天鹅联席会议,对保护白天鹅达成共识。两地制订了《白天鹅保护工作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确定每年都按时召开两地野生动物保护联席会议,建立密切沟通协作机制,为白天鹅在黄河湿地越冬创造良好的环境。

“近两年出现的问题,我们正在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只要我们积极应对,尊重大自然,‘天鹅之城’的‘城市名片’就能保持下去,大自然就会给我们丰厚的回报!”采访中,当地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政府官员向记者表示。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