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3版:专 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郑州市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光荣榜
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问答
爱心架起“生命之桥”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打印】  
爱心架起“生命之桥”
郑州市红十字会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 汪 辉 通讯员 梅喜光 文/图

(上接第一版)6月,市红十字会与郑州经济广播电台、商都信息网和市三院联合策划了“捐献造血干细胞,点燃生命的希望”大型公益宣传活动,并现场开展血样采集,收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2006年9月,“让生命在爱中延续——造血干细胞公益网全国志愿者大行动”主题活动在新郑市郭店镇神农商业街举行,这标志着“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乡村行”在我省全面启动。活动重点面向广大农民朋友进行造血干细胞知识宣传,采用知识抢答等形式,让他们了解捐献干细胞知识和捐献过程,做到报名时深思熟虑,捐献时义无反顾。

“王展,你在哪里?”2007年12月,市红十字会联合郑州日报、郑州晚报,以“寻找王展”为主题,连续刊发大篇幅报道,寻找原在河南农业大学就学的志愿捐献者王展。

当时,王展与一位江苏白血病少年的HLA分型完全吻合,急等其捐献“生命种子”造血干细胞救命。但因为王展在大学毕业后联系方式变动,与市红十字会失去了联系。随后,看到报道的王展及时与市红十字会取得了联系。2008年1月28日,王展在省肿瘤医院成功捐献了造血干细胞。

每年的“5·8”世界红十字日、无偿献血日等活动现场,都活跃着造血干细胞志愿者的身影,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实际行动,宣传、影响和号召身边的市民积极加入志愿捐献者行列。

“郑州市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成绩斐然,经验可贵,值得学习。”在全省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省红十字会秘书长黄永泽给予了高度评价。

“宣传动员到家、看望慰问到家、跟踪服务到家”,市红十字会提出的捐献“三到家”制度,不仅受到了上级红十字会的充分肯定,得到各地红十字会的广泛认同与推崇。中央电视台也曾两次报道了我市的干细胞捐献工作,在全国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经过近6年时间的大力宣传和不懈努力,我市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众多的爱心群众积极加入到宣传队伍中来,全市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队伍也逐步壮大起来,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社会各界展现了绿城人民的仁义大爱,谱写了一曲曲生命的赞歌。

大爱无疆 提升城市高度

一座城市的文明和现代化程度,不仅表现在它拥有多少高楼大厦、工厂企业,“光鲜”的财政数据,还表现在它的博爱程度,表现在当困难来临的时候,这个城市人们所迸发出来的爱心和凝聚力。

近年来,市红十字会紧紧抓住崇善尚德这一传统资源,以“大爱”开题,充分调动、集聚社会爱的力量,用“大爱”来提升城市的精神高度,在全市形成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人道、博爱、奉献精神。

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用他们的“大爱”提升了我们这座城市的精神高度;这个队伍的发展壮大历程,从一个侧面折射了郑州人民构建和谐家园的愿望,以及推进文明郑州建设所付出的努力。  

为了给白血病患者点燃生命之光,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我市第9位捐献者冯新玲,在初配成功后,由于家人担心捐献对身体有害,曾一度强烈反对捐献。获悉情况后,张春香副会长、顾国荣主任会同新郑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多次前往冯新玲家中,耐心细致地做家属的思想工作,帮助其家人消除思想顾虑。得知冯新玲腰部意外扭伤,她们专门从市里医院请专家为其诊治。

2004年6月,我市一位偏远山区的农民志愿者,初配成功后,不愿意做高分检测。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不畏山路艰险、路途遥远,冒着酷暑,先后数次往返100余公里,前往其家中做工作,并积极出主意、想办法,帮助他解决生活困难。同时,安排他现场观看其他捐献者的捐献过程,帮助他彻底打消了思想顾虑,最终使其高兴地捐献。

“捐献造血干细胞不可怕,更无损健康。能救人生命,我感到无比高兴。”面对镜头,捐献者冯新玲的一番话,给许多心存疑虑、犹豫不决的群众吃了一颗定心丸。

“我可以告诉你,捐献造血干细胞并不像你想像的那么可怕,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就是献血。”志愿捐献者周济等在宣传活动现场现身说法,让众多群众消除了疑虑。

“虽然我只是一名保安,但我也是一名新世纪的青年人,相信那些和我一样充满激情和热血的年轻人,都能自觉地加入到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活动中来,为挽救白血病患者的生命奉献自己的热血!为我们美丽的郑州奉献出自己的力量!”杨磊朴实的话语代表了众多志愿者的心声。

朴实显精神,大爱见德行。众多可亲可敬的志愿者的善举,因其至真至美而打动更多的人,汇聚成大爱精神。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源于捐献者的模范带头作用,因为更多的爱心市民加入到志愿捐献者的行列,我市的捐献数量才能高居全国前列!

近6年的发展,我市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从最初不被人们了解、恐惧的“新生事物”,到现在成为了被市民群众广泛了解,并积极参与的社会公益活动,成为我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大闪光点,成为人道救助领域的又一个强大社会公益品牌。

“我市已连续5年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称号,如今我市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又走在了全国前列,这充分说明我市广大人民群众素质的提高,体现了我市精神文明创建的成果,成为了文明郑州、博爱郑州的又一有力佐证。”在我市造血干细胞实现50例捐献新闻发布会上,副市长、市红十字会会长刘东由衷地赞叹道。

造血干细胞捐献不仅仅是一种爱心行为,它是救死扶伤的传统美德和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它与无偿献血一样,成为衡量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成为社会文明的象征。目前,我市正在积极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而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已纳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测评体系,与无偿献血一样,成为文明城市创建的重要内容。

今天的郑州,大爱正在成为社会风气,形成一种道德的氛围,形成一种习惯。越来越多的郑州人,正在将大爱融入城市的血脉,凝聚成商都这座城市的“精气神”。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