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郑州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和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服务业保持快速发展态势,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一是服务业规模居中部地区省会城市前列。2007年,我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092.8亿元,在中部地区省会城市中位于第二位。二是服务业占GDP的比重逐年递增。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0年的33.93%提高到2007年的43.9%,扩张10个百分点。三是服务业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十五”以来,我市服务业年均增长13.1%,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4个百分点。
(二)服务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兴服务业发展加快。一是服务业呈现多层次发展态势。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商业、运输、邮电通信、饮食服务、金融保险业为主体的多层次产业格局。二是新兴服务业正迅速崛起。金融、房地产、信息、会展、中介等新型行业在服务业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三)现代服务业部分领域优势明显,居于中部地区前列。一是现代物流业发展快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物流企业近百家,物流业实现增加值117.96亿元,占服务业的17.2%。二是旅游、会展业快速发展,龙头作用逐渐凸现。2007年我市实现旅游总收入285.8亿元,增长24.5%。2007年我市共举办各类展会93个,总展览面积达111.8万平方米,被评为2007年度全国十佳会展城市。三是金融业不断发展壮大。2007年,全市金融保险业实现增加值141.1亿元,占服务业的13.8%。全市拥有上市企业17家。“郑州价格”拥有重要话语权,2007年郑州商品交易所交易量和交易额分别占全国的25.5%和14.4%,郑州小麦和棉花期货已纳入全球报价体系。金融聚集区逐步形成,郑东新区CBD入驻的金融机构达20多家,其中汇丰银行成为郑州首家“外字号”银行。
(四)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两轮驱动”的格局初步形成。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为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打下坚实经济基础;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又为先进制造业提供了资金、技术、人才支持和快速、高效、优质的服务。从增加值构成看,2007年第二产业占GDP的52.9%,服务业占43.9%,目前,初步形成了二、三产业协同发展、“两轮驱动”的有利格局。
二、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薄弱环节和战略机遇
(一)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一是总量仍显不足。2007年郑州服务业总量为1092.8亿元,在中部六个省会城市中位居第二位,但低于第一位武汉市479亿元。二是发展速度相对较慢。2007年我市服务业增速在中部及周边九个省会城市中排名倒数第三。三是内部结构不尽合理。2007年我市金融保险和房地产业占第三产业比重为13.8%和11%,新兴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依然偏低。四是发展动力不足。2007年在中部六个省会城市中,我市GDP位居第二,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位居第三,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最低。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较低,严重影响了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动力和后劲。
(二)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战略机遇。一是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将为郑州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供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二是省委、省政府确立了加快建设大郑东新区的战略构想,并把我市列为全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之一,为郑州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三是我市要全力打造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和生态型、创新型城市,必然需要现代服务业强有力的支撑。
三、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重点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发展现代服务业,应把握以下战略重点:
(一)加快建设国家区域性金融中心。一是完善金融机构体系。积极发展地方金融机构,加快引进国内外金融机构,大力培育发展农村金融机构。二是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大力培育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加快上市企业的培育,增加上市公司数量,支持郑州商品交易所积极开展品种创新。三是加快金融企业改革力度。积极推进金融机构改革,加快引进战略投资者投资参股地方金融机构。四是优化金融发展环境。加快信用体系建设,改善政府服务,加强金融监管,形成安全稳定规范有序的金融发展环境。
(二)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一是强化郑州的枢纽地位。配合郑州——西安、石家庄——武汉铁路客运专线及黄河公铁两用大桥建设,做好郑州——徐州铁路客运专线、郑州——开封城际轻轨前期工作,加快全国大型枢纽机场和国际货运枢纽建设步伐。二是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动中原国际物流园区建设,重点抓好郑州国家干线公路物流港、郑州铁路集装箱站、中南邮政物流集散中心、郑州航空港保税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构建铁路港、公路港、航空港和信息港“四位一体”的大物流体系,夯实我市发展大物流体系的基础。三是积极培育物流企业做大做强。大力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引进和培育一批大型现代化物流企业,提升我市物流业整体水平和形象。
(三)全力打造中部会展之都和中国会展名城。一是加快配套设施建设。完善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中原国际博览中心等场馆的功能,提升其整体服务水平。二是打造特色知名会展品牌。巩固和壮大已有的知名专业会展品牌,积极吸引国际著名会展公司来郑设立分支机构和开展会展业务,提高展会的档次和专业服务水平。三是培育会展关联产业。大力发展推介宣传会展品牌的广告业、绿色会展印刷业和包装业。
(四)发展壮大文化旅游产业。一是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充分挖掘商都文化、黄帝文化、嵩山文化、少林文化深刻内涵,运用市场化模式创作更多的文化精品。制定促进创意产业发展的意见和规划,支持快乐星球等文化品牌产业基地建设。二是全面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发挥“一山、一河、一故里”的精品效应,积极做好嵩山历史建筑群“申遗”工作,加快建设沿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带,积极推介“黄帝故里”历史文化旅游活动。拉长产业链条,尽快组建郑州旅游集散中心。
(五)推动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一是优化房地产发展结构。扩大政府对保障性住房的投资,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廉租房、经济适用房、普通商品房为主的城镇住房供应保障体系。二是完善房地产市场交易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房地产中介服务业、完善房地产金融信贷服务,积极推进房地产开发和物业管理分业经营。三是积极开展住房科技创新。大力推行节能型、环保型住宅,加快房地产业现代化进程。
(六)加快新兴服务业发展。一是推进楼宇经济快速发展。进一步加强规划,合理布局楼宇经济集群,强化功能定位,形成特色楼宇。制定优惠政策和措施,充分调动开发商投资建设商务楼宇的积极性。二是突出发展总部经济。努力争取大型跨国公司将区域性总部、研发中心、结算中心落户郑州,鼓励外省市上市公司和都市圈内大型企业将总部迁至郑州,积极培育本土的上市公司总部在郑州发展,支持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或公司总部在我市设立投资性公司和投资股份公司。三是大力推进服务外包业发展。支持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能承接国内外服务外包业务的自主品牌企业;积极申报郑州市成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把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惠济区建设成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区。四是加快信息产业发展。完善电信基础业务,保持信息传输业领先地位;以软件和信息系统集成为重点做大做强信息技术服务业;以电子商务为重点,壮大软件产业。五是推进中介和商务服务业。重点发展和规范法律、咨询、会计、审计、评估、经纪等中介和商务服务行业,形成专业化、系列化、高水平的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