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市委关于市级党员领导干部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建立联系点的有关要求,我对市林业生态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通过与市林业局有关同志座谈和深入林区实地查看,初步掌握了全市林业发展现状,同时结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自己对林业工作的了解,对我市林业科学发展进行了思考。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在高度重视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着力推进林业生态建设,实现了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深入开展,森林资源持续增长,林业管护机制逐步健全,生态环境日益改善。2007年,我市被国家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城市”荣誉称号。
(一)林业建设指导思想有了一个大的转变。由于经济建设的需要,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初期,我市林业建设指导思想主要以提供木材等林产品为主。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态需求已成为社会对林业的第一需求。2003年,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确立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指导思想。从此,我市林业建设迈入持续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二)全市森林资源大幅增长,生态环境日益改善。上世纪80年代中期,郑州赢得“绿城”的美誉。2003年,市委市政府确立了用10年时间在城区周边新增森林100万亩,把郑州建设成为“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山水融合,城乡一体”的森林生态城市的奋斗目标。2004年以来连续5年将“完成森林生态城工程造林10万亩”作为十件实事之一。2006年,决定争创“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同时把森林生态城建设作为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八大重点工程之一。经过5年多的不懈努力,全市累计完成森林生态城工程造林84万亩,沿黄河大堤建起了一道宽1100米、长74公里的绿色屏障。据2007年森林资源初步调查数据显示,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3%以上,林木覆盖率达30%以上。
(三)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深入开展。2002年,市政府出台了《郑州市全民义务植树实施办法》,推出了“基地化运作、专业队栽植管护、多种形式履行义务”的义务植树新举措,即以义务植树基地建设为重点,尽可能组织公民到基地履行义务,对于机关事业财政全供职工和其他不愿通过植树履行义务的公民,采取缴纳绿化费的方式,由专业造林队代为植树,包栽包活,义务植树尽责率、造林存活率显著提高。近年来,全市参加义务植树人数每年达300多万人次,义务植树1000多万株,林木成活率和保存率均达90%以上。
(四)林业建设品位和造林质量明显提升。近年来,林业部门建立健全了造林和管护机制,林业建设品位和造林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在科学防治森林病虫害的同时,也增强了生态防护功能及景观效果和品位。在树种选择上,突出了生态树种;在树种数量上,加大了常绿树种的比例;在栽植模式上,采用多树种混交的栽植模式。在林业建设方式上,实施招投标造林、工程专业队栽植,大大提高了林木的成活率和保存率。
(五)森林资源管理机制日益健全。近年来,我市先后出台了《郑州市全民义务植树实施办法》、《郑州市封山育林管理办法》、《郑州市生态林管理条例》、《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规章,为加强森林资源管理提供了法制保障。目前,全市已成立10支专业森林消防队、15支专业突击消防队和206支义务扑火队,从业人员达1万多人。通过采用飞机喷药和人工防治相结合的方式,森林病虫害得到有效控制。
二、对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林业发展中的问题不容忽视
经过全市多年来的不懈努力,我市林业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当前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个别地方对林业生态建设重要性认识不高。个别地方没有充分认识到林业在改善生态环境、扩大环境容量、提高环境承载力、促进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在思想认识上还存在重开发、轻环境,重眼前、轻长远的落后观念。
二是林业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对森林资源的快速增长,林区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由于林区管护基础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森林防火远程指挥中心、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中心、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设计中心还没有开工建设。
三是林业发展的长效机制还不健全。林木抚育、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资源保护等森林资源管理机制还不健全。造林占地农民身份转换问题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任重道远。生态效益补偿标准低、范围窄,多渠道筹集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的机制还没有建立。
四是生态文明观念有待进一步树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指出,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我市生态文明建设中,林业建设也应居于重要地位。目前全市人民对林业的作用、功效了解还不够多,生态文明观念树立得还不够牢固。
三、进一步促进我市林业科学发展的几点思考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最终要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具体措施上,落实到各项实际工作中,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
(一)促进林业各项工作全面协调发展。2007年国家林业局提出了构建健全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等三大体系的“现代林业”的总体设想。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林业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继续加大植树造林、湿地保护工作力度,在此基础上,加快林产品加工业、森林旅游业等林产业发展,着力构建林业三大体系,促进我市林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构建林业生态网络体系。今后,我市要逐步减少集中连片的大规模造林方式,在新建、提高、完善沟河路渠两侧绿化上下工夫,形成纵横交叉的绿化带,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大力实施林业生态县(乡)镇、村建设,着力打造星罗棋布的绿化点,最终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生态网络体系。
(三)创新生态林管护机制。随着我市森林生态城建设的快速推进,森林资源管护问题越来越凸显。对于这一问题,我认为要把森林管护与林业产业发展相结合,实施分类管理经营,对集中连片林区、通道绿化、村庄绿化等制定不同的政策,实施不同的管护模式,在政策引导下,逐步推行森林管护的社会化。
(四)健全生态效益监测机制。2007年我市委托省林科院在全国率先对生态效益进行了监测评价,初步建立了生态效益监测评价体系。这一体系以全面监测郑州森林生态城建设成果为目标,把郑州城市森林划分为西南水土涵养林、西北水土保持林等12个类型,通过建立固定和半固定监测点对生态建设情况进行全面监控。我市要继续坚持对生态效益进行监测评价,加强监测体系正规化、标准化建设,使监测评价结果更科学、更合理,以更好地指导郑州林业生态建设。
(五)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目前,我市共有生态公益林200余万亩,其中纳入国家重点公益林80万亩,省级公益林32万亩,国家和省每年每亩给予5元的补偿,还有90余万亩公益林没有享受补偿政策。我市要尽快探索建立市级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按照“政府投入为主、受益者合理承担”的原则,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财政补偿、受益者补偿与合理经营利用自我补偿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并根据国家实施生态效益补偿的政策和我市经济发展状况,逐步对所有生态林进行补偿,纳入国家和省补偿范围的提高补偿标准,将没有纳入国家和省补偿范围的纳入市级生态效益补偿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