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3版:专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关于加强我市人民调解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郑州市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实践和思考
关于破解文化强市建设中人才瓶颈问题的调研报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打印】  
关于破解文化强市建设中人才瓶颈问题的调研报告
丁世显

按照中央和省委、市委要求,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深入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们在活动中深刻认识到,掀起我市文化建设新高潮,奋力实现由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强市跨越,必须坚定不移地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建设,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文化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业以才兴,文化生产是复杂的创造性劳动,文化人才是文化生产的骨干力量,人才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是转变文化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中心环节,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创新的活力之源。

但是,我市宣传文化系统还存在着人才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衡、结构不合理、领军人物少等问题,严重制约我市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发展。为找准症结所在,我们对宣传文化系统人才队伍建设现状进行了较全面地摸底调研,并组织人员赴广州、南京、昆明等地学习考察,研究提出了破解人才瓶颈,推动我市宣传文化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建议。

一、我市宣传文化人才瓶颈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宣传文化人才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衡。一是与周边省会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相比,我市宣传文化人才现有总量较少。从反映人才整体水平的中级以上职称专业技术人员统计看,2007年,我市(含各县区)中级以上职称人员共1183名,而广州为1744名。二是区域分布不均衡。在全市1183名中级以上职称人才中,市直为906人,占77%;县(市)241人,占20%;各区36人,仅占3%。各县(市)区人才比例偏少,制约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基层村镇、社区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二)宣传文化人才结构不合理,供需矛盾明显。一是从年龄结构看,宣传文化系统存在着高级人才结构趋于老化、甚至断层的潜在危机。现有近30名正高级职称人才的平均年龄为53.6岁;5年内将有70%以上的高级职称人才达到退休年龄。二是从专业结构看,一些专业门类出现了人才紧缺现象。我市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新兴文化产业人才严重匮乏。艺术专业的演艺人才较多,作家、编导、文艺理论等人才相对较少。三是从知识结构看,演艺人才学历普遍偏低。

(三)缺乏开拓创新精神,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不强。有的知识结构老化,视野不宽,观念陈旧,跟不上时代步伐。有的把握全局、驾驭全局的能力较弱,陷于事务,抓不住关键,在机遇面前坐失良机。

(四)缺少在全国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文化领军人物。一是从专业人才角度看,我市一直缺乏在全国叫响的名家大师和学科带头人。高水平的戏曲演艺人才储备不足。在全国有影响的名记者、名主持和社科理论家几乎没有。二是业务精、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较为稀少。

(五)用人机制活力不够,人才资源开发体系比较薄弱。宣传文化系统的用人机制还带有浓厚的行政管理色彩,没有对作为文化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进行科学的开发利用,管理方式仍显粗放。人才的评定和考核缺乏量化标准,无法科学地对绩效进行量化管理和评价。

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对宣传文化人才培养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不足,人才建设缺乏长远规划。一些部门和单位没有真正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一味强调文化设施等硬件建设,却忽略了人才培养这一重要的软件建设。

二是市场意识不强,人才工作还没有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和束缚中转变过来。我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工作尚未全面推开。人才管理尚未从事业型向产业型过渡,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面向市场的宣传文化人才体系难以形成。

三是教育培训薄弱,经费投入不足。长期以来,我市对宣传文化人才教育培训的重视不够、投入不足,没有形成长效、系统的培训机制。一些部门和单位的教育培训制度流于形式。

四是区域经济发展实力不够,人才发展环境需进一步优化。作为中西部内陆省会城市,我市与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城市相比,在吸引人才的地域优势、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上还有一定差距。

二、对策建议

(一)加强宣传文化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必须发挥党委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作用。建议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和市直宣传文化系统各主管部门为成员单位,成立全市宣传思想战线优秀人才培养工作领导小组。市直宣传文化主管部门成立相应专门机构,对各层次人才实施分工管理。各级党政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有关部门经常抓,形成统一、科学、规范的宣传文化人才管理网络。

(二)科学制订宣传文化人才规划和工作目标。一是组织有关部门抓紧制订我市推进宣传文化人才高地建设规划,确立我市宣传文化人才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宏观布局。二是明确工作目标。根据对全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的预测分析,参照外地经验,我们初步确立的目标是:以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为重点,到2015年“十二五”计划期末,基本形成与建设国家区域性文化中心城市相适应的宣传文化人才高地。

(三)切实加大宣传文化人才工作经费投入。一是建议设立“郑州市宣传文化人才培养专项经费”,从2009-2015年,每年从全市文化事业建设费、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一笔资金,用于紧缺型人才的引进、有突出贡献人才的奖励、优秀人才的培养等。二是坚持宣传文化人才培养投入的多元化方向,建立政府投入为主导,用人单位、社会组织投入为主体,民间、个人多方参与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投入体系。宣传文化系统各部门各单位要按照分级管理原则,积极筹措资金,为人才培养提供充足经费。

(四)建立和完善宣传文化人才培养体系。一是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与国内一流高校、培训机构联建培训基地、举办研修班,提高理论水平。按业务类别组织培养对象到国外对口知名高校、重点研究机构考察培训。二是注重在实践中培养人才。积极搭建工作平台,推荐培养对象承担我市重要研究项目或重大创作(演出)活动,采取挂职锻炼、横向交流等形式,在宣传文化重点工作、重大课题项目中发现、培养和使用人才。

(五)加大宣传文化人才的引进力度。一是树立“大郑州”人才观念。广泛吸引省直单位,驻郑高校、部队以及社会企事业单位的人才投身郑州文化建设。二是打破常规、放低门槛,开辟宣传文化人才“绿色通道”。三是建立特聘专家制度。面向省内外、国内外公开聘请有较高学术、艺术、技术、专业水准的一流专家,其中特别优秀的,市财政给予一定的奖励。四是建立我市宣传文化人才资源信息库。

(六)完善宣传文化人才激励机制。一是开展郑州“文化名人”和“文化精品”评选活动,设立“郑州市文化杰出贡献奖”、“郑州市文化艺术终身成就奖”。二是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对高层次人才可实行协议工资制。允许知识产权、创作成果和科研技术成果等无形资产评估作价出资组建文化企业。三是为高层次文化人才创业提供支持,对有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重点文化工程,包括重大精神产品的创作生产、发展前景广阔的文化企业提供低息或贴息贷款。四是建立领导干部联系高层次人才工作制度。

(七)加强对宣传文化人才的包装推广。一是开展宣传文化人才集中宣传活动。市委宣传部组织协调各相关单位,每年年底前后,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同步推出若干位本年度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集中宣传报道,扩大社会影响。二是宣传文化系统各部门各单位每年要及时总结人才建设成果。通过组织举办书画展、专场汇报演出、作品研讨会等形式,大力宣传推介。三是充分发挥名人、名家效应,打造一批名人工作室和名牌栏目等,积累品牌资产,提升人才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