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市委深入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部署,我领题调研关于郑州市推进新型工业化方面的问题。为了做好这次调研工作,先后到宇通重工、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企业和县(市)区调查研究,并通过座谈会、走访企业家和专家等形式了解全市新型工业化的现状和问题,结合多年来的工作实践和对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的思考,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形成了此调研报告。
一、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明确其内涵和要求
(一)新型工业化的含义和特点。所谓新型工业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其核心是以先进的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新型工业化有以下特征:一是重视科技的作用;二是注重经济效益,把提高投入与产出之比、降低能源的消耗作为新型工业化的目标;三是强调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四是把新型工业化同解决我国的劳动力资源和失业结合在一起。
(二)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处理好工业化与信息化之间的关系:工业化是信息化的基础,信息化能够在更高层次上带动工业化。必须处理好与城市化的关系:一方面,城市化是由工业化来推进的;另一方面,城市化是工业化的载体,对工业化有反作用。必须处理好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系: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科学发展。
二、我市新型工业化发展现状
(一)工业经济的总体规模迅速壮大。去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共完成增加值1223.7亿元,同比增长18.1%。工业门类齐全,在全国39个工业大类中,郑州市有37个。197个行业种类中,郑州有163个。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4260.1亿元,同比增长29.4%,实现利税701亿元,同比增长19.9%。
(二)优势行业规模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以汽车、装备制造业、食品工业、铝及铝加工业为代表的优势行业规模进一步壮大。到2008年年底,以汽车及装备制造业、食品、铝及铝加工、建材工业为代表的优势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907.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74.2%。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到2008年年底,全市累计建成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15家,其中,国家级7个,省级105个,市级103个。
(三)品牌建设初见成效。截至2007年年底,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247家,超亿元的1000家,超10亿元企业达到50家。宇通集团、郑煤集团、豫联能源、河南中烟、郑州供电、中铝河南分公司、登电集团等7家企业收入均突破100亿元。
(四)产业聚集发展趋势明显。截至去年年底,全市工业聚集区完成工业增加值85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80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量的60%以上。环郑州城区初步形成食品、纺织、高新技术、装备制造业、服装工业聚集区,在六县(市)也形成了耐材、造纸、铝加工业、机械制造加工业、煤电工业、化工医药等工业聚集区。多数园区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如须水机械制造加工园区的汽车锁销量占全国市场的25%;巩义回郭镇铝工业园区是全国最大的普通铝板带箔加工基地,其产品占全国市场的35%。
(五)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升。近年来,先后对1100多家高能耗、污染型企业及落后生产工艺,依法实施了取缔、关闭、淘汰,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逐年降低。
(六)信息产业初具规模。近年来,我市信息产品制造业已形成以显示器件类、电子元器件类为代表的特色产品。软件业已形成以郑州高新区中部软件园和金水区河南科技市场为核心的产业集聚。围绕建设“国家制造业信息化重点城市”和“河南省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城市”的目标,以机械、食品、铝等行业为重点,先后建成了42家示范企业、41家试点企业、6个技术服务中心。
三、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我市工业总量仍不够大,首位度不够高。与发达地区和先进城市相比,郑州工业经济总量仍然不够大,与发挥中原城市群的核心作用和建立“三化两型”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要求仍然存在着差距。
(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人才缺乏。我市工业企业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少,缺乏高水平经营人才。高新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全市100多家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研发投入占收入的比重仅为2.8%。
(三)工业行业结构层次低且粗放增长明显,受资源环境制约严重。我市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低,所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仅有2.7%。随着郑州工业的快速增长,工业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逐渐凸显,目前我市的煤炭、铝矾土等资源日益萎缩,相关行业得不到持续发展。
(四)大企业大集团数量少,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难以充分发挥。我市工业规模总量在全国中心城市中位次较靠前,但大企业较少,年销售收入超200亿元以上的企业还没有一家。中原城市群间的产业互补联动的叠加聚集效应还很弱。
(五)信息化难以满足新型工业化需要。我市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信息产业规模小,缺乏龙头企业。同时,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有待提高。
四、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的对策思考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必须突破传统工业化思路的束缚,真正树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思想。必须真正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处理好工业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转变工业发展方式。
(二)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一是要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与制药、光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二是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改造提升汽车、装备制造业、铝工业、煤电能源、食品、纺织服装、建材、耐材等传统优势产业。三是要大力发展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四是继续加大对高能耗、污染型企业的依法关、停、并、转力度。
(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一是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转变到集约型,走出一条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二是要狠抓工业节能降耗工作;加大对重点耗能企业、行业的管理。三是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工业化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提倡废物再利用,使用新技术特别是清洁生产技术,提高经济效益。加强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完善相关政策和激励制约机制。四是要推进资源节约技术应用。尽快构建自然资源、社会资源有偿使用和价格形成机制。
(四)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提高工业经济规模效应和集聚效益。引导优势企业和产业向郑汴产业带、郑洛工业走廊和特色园区集中。高新技术项目重点向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集中,纺织、食品、汽车、机械、铝工业等不同行业的项目要向相关的产业园区集中。加快特色工业园区建设,加大对已形成工业集群区引进龙头企业项目和关联配套项目的力度。
(五)实施企业信息化工程,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加快研发设计、生产流程、经营管理、市场流通等领域的信息化建设,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鼓励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以信息化带动我市新型工业化的发展。
(六)实施人才战略。引进一批高水平技术开发人才和传统行业研发技术高精尖人才,以及精通经济、管理、国际贸易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积极与高等院校协作,培养一批高级管理、研发人才。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鼓励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与收入分配。加强对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运用法律手段,保护知识产业发明人的合法权益。大力开展职业技术教育,鼓励有条件的集群企业采取与学校联办的形式,设立培训中心,定期为企业培训员工,同时为企业储备技术工人。创造有利企业家成长的机制和环境。努力形成用项目吸引人才、用事业造就人才、用感情留住人才、用环境稳住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