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观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路径和启示
营造文明和谐的网络环境
“四德工程”建设的思路与意义
用科学发展观
指导市政执法工作
加快农村小康建设进程的着力点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加快农村小康建设进程的着力点

耿 雯

党的十七大根据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发生的重大变化,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为今后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指明方向。《郑州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确定了郑州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在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上,到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0000亿元左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00000元左右,力争全市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达到1/4左右,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从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具体指标实现程度来看:2007年郑州市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达80.1%,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其主要特点是:一是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全面建设小康进程提升加快;二是农民生活质量方面的全面建设小康进程保持较快增速;三是农村人口素质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全面小康进程相对缓慢;四是农村资源环境方面不进反退;五是部分指标的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较低。根据2007年郑州市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监测结果和近年来郑州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分析,如果按每年5%的增速计算,到2012年,郑州市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够实现。

影响郑州市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因素分析

(一) 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加大,城乡收入差距仍然存在。反映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综合评价的各项指标,其重要程度是不一样的。农民收入是“三农”的核心,是头等重要的指标,在农村全面小康综合评价18项指标中,占有20%的权重。如果从2007年开始,按照年均增长6%的速度推算,达到郑州市全面建设小康规划纲要提出的到2012年农村人均纯收入8000元的目标难度不大,但由于农村全面小康测算的局限性,最高实现程度只能是100%,如果将与收入相关的指标如消费、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险考虑进去,只到8000元的标准是远远不够的。

(二)农村教育落后,人口素质提升难。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是农村全面小康综合评价系统中第二位重要的指标,占有12%的权重。2007年郑州市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也仅仅是8.4年,相当于初中二三年级的水平。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提高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方面,投入不足,是郑州农村教育、科技事业发展受到制约的首要问题,而制度上的缺陷加剧了农村教育、科技事业发展与城市相比更加滞后的现实。农村中小学教学条件落后,缺乏优秀的师资力量和必要的教学实验设备,影响了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农村较高文化素质的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绝大多数的农村大学生成为城镇居民,留在农村的很少。因此,农村平均受教育年限提升难度大。尤其贫困地区农村教育处在逐年萎缩状态,这些地区,学校条件差,教师待遇低,教师队伍很难稳定,难度就更大了。

(三)农村养老覆盖率低,问题难以解决。农村全面小康综合评价体系对农村社会保障状况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赋予了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指标8%的权重,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4%的权重,两者合计占到12%权重。从全面小康实现程度看,2004年,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仅仅31.9%,2007年,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95%,实现程度达到了100%;而农村养老覆盖率仅为5.97%,实现程度也仅仅为7.2%,这一指标是18项指标中实现程度最低的两个指标之一。从现实情况看,郑州市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由于缺乏资金,多数农民缺乏基本的养老保障,与城镇相比,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较低且保障面较小,资金筹措难度大。

(四)农村生活条件差,居住环境亟待改善。在反映生活质量方面,居住质量在全面小康建设中处第四位重要的指标,在全部18个指标中占有11%的权重。据测算,2004年郑州市农村全面小康的居住质量指数实现程度只有41.4%,到了2007年达到66.3%,比2004年提高了近25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依然差距甚远。从构成看,目前有41.5%的农村住户饮用自来水;有43.8%的农户使用清洁能源;仅有43.2%的农户使用卫生厕所,大量的农村废物垃圾不能及时处理,暴露于室外,污染环境。

(五)农村城镇化水平低,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难。劳动力就业结构非农化和农村人口城镇化是反映城乡社会经济统筹发展的重要指标,在农村全面小康综合评价系统中,两项指标的权重占到9%。2003年,郑州市农村小城镇人口比重是14%, 2007年,郑州市农村小城镇人口比重达到22%,五年间,增加了8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也只有31.5%。虽然达到了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的目标,但由于我市小城镇主导产业不突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足,聚集效应较差,小城镇发展步伐相当缓慢。因此,依然制约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六)耕地资源保护和环境改善难度大。常用耕地面积变动幅度是资源环境指标的重中之重,其所占权数远远高于森林覆盖率和万元农业GDP用水量。郑州人口多,人均占有资源少。2007年郑州市耕地面积净减少1.14万亩,耕地面积减少幅度比上年增加,常用耕地面积变动幅度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0。如何有效地保护资源和环境,提高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郑州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一个难点。

加快农村小康建设进程的思考

(一)进一步做好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按照面向市场、发挥优势、注重特色、绿色优质的原则调整农业结构,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商品型、城郊型农业,在旅游景区和有条件的地方适度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度假农业。对条件一般或较差的乡(镇)、村按照“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思路发展区域经济。着重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不断增强特色优势产业和区域经济的竞争力。不断降低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逐步增加二、三产业所占份额,使全市一、二、三产业结构更加合理。

(二)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依靠科学技术,走“稳定面积、提高单产”的路子,确保粮食安全;加大对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引进和推广力度,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为重点,提高生产效率。依靠科技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附加值和经济效益,不断拓宽农民持续增收的渠道。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要把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生态等基础工程建设与重点产业培育和小康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是加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安全饮水工作的支持力度;二是加强农村公路交通建设,加强农村公路管理和养护;三是加强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投入,进一步改善农村教育条件,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四是加强农村卫生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四)推动农村人口流动和城镇化建设,向农业外要收入。加快小城镇建设,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以小城镇建设促进产业结构调整,重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发展,带动农村经济;以郑州市区为中心,鼓励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农民到城市和集镇开展资本营运,离开土地寻求更大的发展。同时,对进城务工的农民子女入学、户口管理、看病就医、居住等各方面实行一定的优惠政策。

(五)严格执行耕地使用审批制度,力保常用耕地面积动态平衡。各级政府必须坚决贯彻中央关于严格控制占用农田的各项政策,加强对基本农田的保护,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力争实现常用耕地变动幅度接近农村全面小康标准。

(六)强化农村教育事业,造就一代新型农民。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广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一是大力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按照“政府买单到村、培训落实到人、机构招标确定、过程规范管理”的工作机制,围绕主导产业,实行“一村一品”,大力培养专业农民。积极开展广普性实用技术培训,组织好科技咨询、技术培训、科技农技110、农民科技书屋等活动,帮助农民提高科学文化素质。二是在培训方式和内容上要适应农民需要,开展灵活多样、易懂易学的实践培训、现场教学、短期培训,整村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培训内容要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结合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要求,突出现代信息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等。三是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切实加大投入力度。整合农业科研教学单位等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的力量,鼓励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介机构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形成一批布局合理、设施良好、教学水平高、农民欢迎的农民科技培训基地。

(七)构建农村社会保障,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根据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制定积极稳妥、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将农村社会保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1.政府有关部门要做好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征收、管理和营运,为农村社会保障事业提供组织保障。

2.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投入,为农村社会保障事业提供经济保障,要支持提高和扩大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强度和保障范围,增加农村公共卫生支出。

3.要尽快建立强制性的农民养老保险金制度,逐步向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过渡,使外出务工的农民能在为输入地创造财富的同时,解除自身的后顾之忧,并增加社会参与感。

(作者单位:郑州市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