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1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还有多少金融机构逆市涨薪
部门利益不能置于民生之上
小脚侦缉队变身房托
为纣王翻案
背后的话语权自恋
文化线路遗产不仅仅具有旅游价值
人口老龄化已然来临,郑州准备好了吗?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打印】  
人口老龄化已然来临,郑州准备好了吗?
养老:居家为主 敬老院为辅优待: 医疗维权 坐车先行经济:老年人去哪里购物 精神:富足并快乐是趋势
敬老院老人的生活很安逸
志愿者慰问老年人

本报记者 李 娜 文 李 焱 图

初春的清晨,阳光温暖。

在郑州市汝河路某敬老院里,73岁的老人王怀英正和其他老人一起,晒着太阳聊天。阳光下的他看起来很安详。可是谁能想到,他是老年痴呆症患者,去年,由于儿女工作繁忙,他自己在家生活,犯病没有人照顾,几次走失、摔倒,都没有被及时发现,为此,老人骨折过一次。据了解,曾经一次出走,他失踪了一周之多,后来在荥阳的一个镇上找到这个饥肠辘辘的老人。

其实,在郑州,像他这样的老人绝对不是个案,据统计,郑州市目前60岁以上老人已有80万人。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的郑州是否具备了适应老人生活起居的条件?面对这个庞大的老人队伍,政府、相关部门、市民又该如何面对?

7.7人中就有一位老人

按照国际常用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达到10%,或者65岁及以上老年人比重达到7%,意味着该国或者地区进入老龄社会。按照这个标准,郑州市在1996年就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

按照郑州市老龄委提供的数字,截至2007年年底,我市户籍人口720多万,60岁以上老人有93万,按照这个比例,我市7.7个人中就有一位老年人。截至2008年年底,全市12个县(市)区共有60岁以上老人80多万,其中,仅百岁老人就有200多个,60~69岁占据老人年龄段的最大比例,有40多万人,几乎是老年人的一半。

郑州市老龄委主任刘学刚介绍说,郑州市从1996进入老龄化社会,这13年以来,老年人数量以每年3%的速度递增,即每年新增老年人3万左右,增长率在全国居于平均数左右。

养老:居家为主 敬老院为辅

家住新密的市民王女士的姥姥郭老太今年84岁了,目前由自己的4个子女轮流抚养,老太太身体还不错,日常生活都能自理,老伴去世后,她每月都能领到政府配给的几百元抚恤金。她一度想去养老院生活,可是儿女们都反对,一是担心老太太在公寓里生活不好,而且担心背上一个不孝顺的恶名。

这不是思想老套,刘学刚说,养儿防老、天伦之乐,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的文化,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大多数年老失去劳动能力的老年人要靠子女(尤其是儿子)负担生活费用,即以家庭养老为主要形式。即使老人自己有养老金的也大多要与子女一同居住,享受天伦之乐,度过晚年。

可以说明这个情况的是郑州市老年公寓的入住率,按照建设部要求,一个城市的老年公寓所设置的床位,应该符合每百位老人拥有1.5~3张床位的区间。郑州市目前拥有备案的老年公寓共32家,其中2家是公办老年公寓,其他30家均为民办老年公寓,这些老年公寓共有床位近5000张,和95万老年人数量相比,每100位老人仅仅拥有0.53张床位。按照这个比例,是不是我市的老年公寓应该供不应求呢?事实是,很多老年公寓的入住率并不高,对此情况,郑州市爱馨养老集团的负责人豆雨霞告诉记者,主要原因来自于人们的观念,市民普遍认为,只有不孝顺的子女才会让父母去养老院,所以很多人不愿意让父母去养老院。

对此,郑州市老龄委主任刘学刚说,我市的硬件设施还有差距,加上传统的限制,我市目前是以“居家养老”为主。为了既不需要老人改变观念,又可以满足照顾老人的需求,金水区已经在全市率先做起了“居家养老”模式,以社区为单位,老年人住在家里,社会工作者定时去老年人家中服务。目前,这样的模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今年正在向全市推出,这将是我市养老工作的趋势。

优待: 医疗维权 坐车先行

2008年,我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老年人优待工作的意见》,从养老、医疗、维权、服务、休闲等方面对我省60岁以上的老人提供了方便。这个方法一出,6天之内,郑州市老龄委办理了4100份老年优待证。对于这个办理速度,刘学刚说,这一方面说明我市的确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另一方面说明老年人非常重视自己的优待权利,也乐于去享受这种权利。

那么,我市的老年优待证和我国其他的城市,尤其是发达的城市相比,还存在哪些差距?刘学刚说,无论是发达的城市还是不发达地区,主要是在医疗、维权、坐车、休闲等方面对老人进行优待,只是尺度不同。

记者了解到,2008年9月,北京市出台《关于加强老年人优待工作的办法》,从2009年1月1日开始,进一步对老年优待证进行优化。在休闲方面,北京市、区(县)级政府投资主办或控股的公园、风景名胜等旅游景区对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免收门票费(大型活动期间除外)。在我市这点也有自己的特色,省内各旅游区(点)对60至69周岁的老年人,实行门票费减半;对7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实行门票全免。

在医疗方面,北京市要求,除了大、中型医疗机构对老年人就医提供“六优先”(挂号、就诊、化验、检查、交费、取药)服务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老年人实行“三优先”(就诊、出诊、建立家庭病床)服务,实行社区卫生服务首诊制,每年为无社会养老保障的老年人免费提供一次体检。我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7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患特殊病种的大额门诊医疗费用,纳入大病统筹基金补偿范围给予适当补贴,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免收普通门诊挂号费,减免贫困老年人家庭病床出诊费。主要从费用方面给予照顾。

对于这些差别,刘学刚表示,郑州市的老年优待工作和发达城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他们目前正在组织人员去全国各老龄工作出色的城市进行考察和学习,争取在年内出台《郑州市老年人优待意见》,进一步将老年优待工作做好。

经济:老年人去哪里购物

80万老人去哪里购物?

最近几年,国家提出老龄工作要“两个轮子一起转”:既要做好养老事业,也要兼顾老年产业。对此现象,刘学刚表示,我市目前还在主要做好养老事业,处于“补差阶段”,力争缩小和北京、上海等地的差距,对于老年产业,目前我市经营者全是个人承担,没有一家公办的老年产业。

就在前段时间,市民李先生的奶奶过85岁生日,想到老太太裹脚走路不方便,他决定送老太太一根带有支脚的拐杖。可是当他走进商场,看到中青年用品琳琅满目,儿童用品五花八门,可是老年人用品却少之又少,想找一根带有支脚的拐杖很难。他连着跑了好几家大型的超市,都没能买上想要买的礼物,最后只好改变主意,买了一件老年人衣服送给老太太。

这绝不是个例,在老龄化社会越来越深入的今年,银发经济具有让人不可忽视的潜力,可是郑州市的老龄产业,即白发经济则存在着购供鸿沟,相关市场有很大的空白,不仅街头难见老年人用品的商店,就连超市、商场里也罕见老人用品专柜。

在仅有的几家老年人用品商店中,老年产品缺乏新意和个性。在西方国家,有专门为安装假牙的老人设计的口香糖,可是这些产品在郑州市场上是找不到的。老年用品的定价也是问题,不少人都认为老年人追求实惠、廉价的物品,而实际上现在的老年人是很讲究生活质量的,他们有足够的购买力,却没有相应的市场;目前针对老年人的似乎只有旅行、保健品,其实老年人在吃穿住行用上和其他人一样都有自己的需求,我们的银发经济是供求不符合。

精神:富足并快乐是趋势

市民徐女士今年65岁,退休多年在家的她每天早上起床打羽毛球,傍晚在家练习国画。她告诉记者,退休之后是另外一种生活方式的开始,她非常乐衷于目前的生活状态。

就在今年的3月15日,郑州市妇联组织了首届“古稀老人丹青会友”,几十名70岁以上的退休老人迷上了书画,相互学习和交流。

在看到老年人生活生机勃勃的同时,也要注意到这些数字——目前,郑州市共有老干部大学一所,主要针对老干部人群,举办了书法、计算机、国画、摄影等课程。而其他的老年大学主要是区或者社区举办的,具体的数字并没有统计,但是和80万老人相比,这些不成规模的老年大学还有待加强。

除了文体活动,我们还应该注意,电影院中放映的国际大片,其音响和场面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前去观看,可是一年到头也难得见到专门为老年人拍摄的电影;而我市电视台的数个频道中,也没有一个为老年人专门设置的电视栏目。

对此,刘学刚说,我们应该看到,从郑州市进入老龄化社会到现在,已经为老年人做了很多工作,但是还有不足,这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和政府的具体措施,才可以为日益强大的老年人一族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